在1989年,北京白云观举行了全真派第一次的传戒合影活动,图片由宋士洪道长提供。戒律是禁止之义,是归真之要,修行之务。天真皇人曾说:“既称道士,不行非道士之模范;凡言真人,不习非真人之规。”一旦进入戒坛,便需秉诚受戒,以静心和威仪为准。在五祖和七真的光辉下,我们应该追求高洁的品德,以成为全真榜样,守护家风。
严格来说,全真派的传戒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法事,更是一个严肃的教务活动,它体现了严肃的道纪、重建教制的道风与道貌建设。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传戒并不是全真派独有的,而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正一道教进行过类似的传戒活动,这一点可以通过许多古老的道教戒律经典来证明。在敦煌文书中,有一份唐代《十戒经盟文》,显示了当时唐代道士受十大誓约的情景。这份盟文反映出唐代受十大誓约的情况,因此有人认为佛教影响了我们的传法活动,但这论点站不住脚,因为印度佛教并没有记载有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传法”这一概念。此外,中国佛教关于此类活动的记载,大多发生在唐宋之后,与我们早期出现的情况相比,这确实晚得多。
全真派对于这方面十分认真的态度表现在方丈对待接收新人的严谨:只有具备十项条件的人才能够接受这个重大的责任。一位方丈会根据以下标准来选择接班人:
喜欢胜任善良的事物,从善如流。
善于亲近贤智,无疑虑。
聪明而且能分辨是非。
谨慎,一言九鼎。
柔和,没有过错。
能够超越自己,不骄傲自满。
尊敬师父,如贫如洗地宝贵珍藏般珍惜师长指导。
对师长尽职尽责,无怨无悔地勤劳工作。
对先前师父怀抱感激之情报以效劳回报他们辛苦付出的努力。
渴望学习,对于任何事情都毫不疲倦。
至于方丈授予弟子这些重要规定,他会考虑是否符合心性的要求,如果心性不纯净或行为不端,他绝不会轻易授予。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他甚至可能将秘密藏匿在名山福地或海岛龙宫等神秘地点,只有自然界指引他才能找到合适的人选。
从太上天尊开始,一直到现在,这些教授就业已成为我们信仰的一部分。最初的时候,最简单的是禁止贪欲、保持清静,《老君想尔戒》被认为是最早的一部禁令,也是所有其他禁令之前的一个基础。而随着时间推移,上清派、新天师等宗派不断发展完善其各自的心理学理论,如三皈、五戒、八节以及更多更复杂的心理学禁令。在北宋时期,全 真宗兴起,并带来了新的思想——"六耳皆空"意味着只向真正值得信赖的人透露知识,即使是最深奥的问题也不应轻易分享。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神仙修炼得到正确指导,让知识不会落入错误的手中。
标签: 道家名言短句合集 、 道家著作有哪些书 、 道家思想的书籍有哪些 、 道德经1至81章原文 、 道家经典名著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