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无不为全真律坛外人不知的秘密之戒法不妄传道教文化天然道观

在1989年,北京白云观举行了全真派自解放后首次的大规模传戒仪式,这一盛事的照片由宋士洪道长提供。对于戒律的严肃性而言,它不仅是修行之道,也是归于真实的基石。在这方面,天真皇人曾经如此形容:“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不习。”当一个人踏入戒坛时,他们必须怀着诚意接受这些戒律,其目的是要维持一种安静和庄严的氛围,同时遵循一定的威仪。这要求他们远离五祖与七真的追求,而是应该以全真的榜样为准,以此来保持家族传统。

从更深层次来看,全真派对其传戒活动并不将其视为普通法事活动,而是一种教务上的严格程序,是一种体现着严肃道德纪律和重建教义制度的重要途径。然而,有些人可能会质疑为什么说这种传授并不是学自佛教,因为早期印度佛教中并没有记载过类似的传授活动。相反,中国佛教关于这一方面的记载主要出现在唐宋以后,这比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进行这样的活动要晚得多。

全真派对于其传授戒律十分认真的态度,可以从《玄都律坛内庭要秘》中的十个条件中窥见端倪:一个潜心寻求胜法的人,一位能够接近贤智者的个人,一位能够识别善恶的人,一位谨慎说话且行为一致的人,以及其他八项标准。当方丈大师准备给予某人受戒时,他会考虑许多因素,如这个人的品德、是否有过失、是否诚实以及是否符合基本条件。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他不会轻易地向他颁发这些戒律。

根据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看到,《老君想尔戒》被认为是正一天师最早的一部宗教文献,也是最古老的一部宗旨书籍之一。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等组织则制定了一系列更加详细的地阶和禁令,其中包括“三皈”、“五戒”、“八戒”及“十诫”。随着北宋时代全真派兴起,“传授”成为一种新的制度,它旨在保护神仙修炼,并通过口口相傳來保留古代法门,不与外界透露任何信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