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发展到宋代已臻完美,它宁静典雅、含蓄自然、清新质朴,如春水明月,绿云薄冰,引起了人们对美的无限遐想。我们既惊叹于宋瓷的完美,也要思考那隐藏于表象之下的精神世界,这是读懂宋瓷精神的钥匙。
宋人郑樵在《通志》提出了“制器尚象”说,他认为人们制器既是为了实用也是为了“有所取象”,即有所寄寓。《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而宋瓷则完美地体现了道器合一的中国艺术最高境界,器亦道,道亦是器。
器型中体现的道家思想
宋代从立国之初就实行偃武修文国策,整个社会极富文化教养,陶醉于“郁郁乎文哉”的氛围中。
与此同时,宋代统治者大力推行和崇奉道教,使得它得以深入发展。
文化的传播往往诉诸于符号。瓷器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也是传播思想与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
釉色、装饰中的道家思想
老庄美学在宋代得到进一步阐扬。追求釉色之美,将其作为最高审美境界。这一点可以通过汝窑、官窑、哥窑等著名类型来看待,其中以天青为主色的釉色被视为代表着自然本原状态,即天不变,对应着宇宙万物不变。
冰裂纹这种纹理,是一种形象化比喻,其状如冰开裂时形成的纹理一样,有晶莹透亮气势磅礴变化无常特点,不仅反映出工艺技术上的挑战,更表现出一种超越形式限制追求纯粹自然风格的心态。
完善性的探索
宋人的心灵变得内向,而这也使得他们文化变得温文尔雅婉转妩媚精致细密,其艺术特质转向注重意态神韵和典雅平淡。
以梅瓶为例,小口、高颈、肩部圆润收腹敛足显露出修长丰满,如玉立娇艳但不轻佻娇答含羞端庄妩媚令人神往。
道法自然观念对造型设计影响
对于空间大小和尺寸控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种内敛节制的心态,这与老子“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思想相呼应。
美学价值与哲学意义
老庄精神强调返璞归真,以简约朴素回归自然本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原本看似瑕疵的地方,比如冰裂纹,被赋予新的审美价值,从而展现了一个更加深刻的人生哲学观——对于生命力的自身追求以及对宇宙万物本源状态的一种洞察和理解。
综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宋朝,“制器尚象”的概念被运用于陶艺创作中,不仅仅是一种模仿或复制事物,而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情感投射与精神寄托过程。这种情感投射基于对宇宙万物本源状态(即天)的一种敬畏与理解,以及对于生命力的自身追求。一方面,它表达了一种超越个人欲望寻找共鸣,与外界环境融为一体的心态;另一方面,它也展示了一种高超技艺和独到的审美眼光,即将瑕疵转化为珍珠,把不足见作足矣,将局促不得放任舒展自如。这正是古人赞誉李白诗句中的“丹青妙手,无处不是山水城市之间”的境界——一种把握微妙差别并加以发挥,让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深远意义,让每一次创作都能触及人心灵最柔软处,并因此成为了永恒流传千古的事迹之一。而这些,都能够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这个时代及其人民关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那些问题。
标签: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 、 道家经典名句100句 、 奇门遁甲是什么 、 道德经原文电子版 、 道德经1至81章原文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