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讲何为道

首先,什么是道?在《道德经》中,并没有对道的定义性描述,好象就是,道是对天地万有之所以成立并规范其规律性的一个高度概括和抽象。《解老》中,韩非子这样定义:“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就是说,所谓道,是万有之所以成为万有之本基,也是规范万有之规则、法则的规律性,这是韩非子对道的表述,后来的人,在对道的认识上,也大都无出其右者。

其实,不论是从《道德经》本身,还是韩非子,还是后来的学人,对道的表述都有不可名状、不很清晰的感觉。所以,后来的人在学习中,都会觉得道的概念很模糊,不可捉摸,在对道与道德的体认上,也是莫衷一是。更有现代的人,却是要讨论道是唯物还是唯心,而对于这个问题所做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

我们说:道即非心、也非物,但是道也不离心、物。什么意思呢?是说道作为万有之母,其自身是不可以以其是心还是物,来定义的。若说是心,那么,高山、大河等等现象就不能成立,因为没有出处;若说是物,那么,生命中的精神现象就不能成立,同样是因为没有出处。

这里面有二个误区,一是所谓的无中生有;二是所谓的心生万物。因为这样的认识,都是由人的分别心,对精神现象或物质现象的攀援,所做出的推断,是非理性的。这样的攀援,对心、物所产生的计度分别,只停留在对事物表象的浅层次认知上,相对于真理来说,是相去甚远的,若仅是以这种方式去体会“道”,就必然会有概念性的失真。

由于《道德经》中:“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所以有人就误会为:由无生有,或无中生有。这是一种误解,这里的无,本来是说道体无形无相,不可知、不可见,若是依人的认知习性和认知经验来说,可说为无。但是这个所谓的无,并不是真实无有,而是以其具不可见、不可知性,说为无。至于所谓的有,也是人们以经验的心态,把可见、可知的现象说为有。如果我们把能生万有的道说为隐态,那么,万有所显的现象,就可以说是道的作用、道的演化。

所以,所谓“无中生有”,是一种错解,这是由分别心,把道体、道用之隐、显二相,错会成无、有,而本质上隐与显都是道之体现,若论有、无,假像而已。若一定要以分别心,把道的这种体现,坚执为“有、无”,并认为有真实存在的“无中生有”,即失本真,这也是违背《道德经》本旨的。

事实上人们认为的“无中生有”或“有无相生”,只能是表现出人的识知能力是有限的,人们的认识只能浅缘被认知现象之表浅,并不足以看透事情之本质,那么,其所坚持的所谓“有、无”,错觉罢了。

经上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由此可征知,所谓的有、无,只是道体与道用的显与隐的差别,哪里有真实意义上的无与有?若是没有真实意义上的无与有,那么在人的认知经验中的所谓“无中生有”或“有无相生”,都基本上是伪命题。

又说“心生万物”,认为道是唯心的。这大概是攀援佛教用语:“心生法生”,或“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如是等等,而建立的分别说。这是既不明了道之为物,也不明了佛陀教义,并由这双重的错觉,而妄言的“心生万物”。

实际上,佛教之“心生法生,心外无法;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等等,是有密意的,并非所谓人文哲学所说之唯心主义。佛说唯心,是说世间一切现象都离不开心的造作。(住意:这里的所谓“现象”,就只是指,而全仅指,由人所能感知到的表面现象,并不包括现象的内在真实。)佛教说的这个“唯心”,简单说是指两个方面:

一是说,人所认识到的世界及一切可认知的现象,都离不开心的造作,这个所谓的“心”, 即非你心、我心,也非他心,也不离你、我、他心,总说为众生心,有情心。有情由心造作诸行,形成执念,并在心中薰成习势力,叫做习气。这习气有三:我执习气、明言习气、善恶业习及业力。由此三点,众生心即相互招感、呼应,共同作用,这样就有了世界,及世界之成、住、坏、空,也说为世界是众生共业所成。并且,还是由此三点,一切有情将于“众同分”中结生相续,所谓别业相续。

二是说:任何人眼前的世界,以及人的感觉、感知到的一切现象,仅于现象本身来说,都是人的识心,所变现出来的影象,都是经过认识加工过的,不仅如此,认识心变现出相应之影象后,又回头对这影象深缘,坚执不舍,认为是这样的、是那样的。事实上这种对虚幻影像的执取,就是无明,就是颠倒妄想,跟事件的真实内容,大相径庭。

由于佛家认为,世界因众生心,所造共业而成,于是,佛说三界唯心;由于人所认识的现象,都是认识心所变现出来的如幻影像,佛说万法唯识。(这里只是对佛教之唯识,做一些简单的说明,更多的相关内容,将不在这里讨论。)

所以说,佛说唯心,跟人文哲学之唯心主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根本不是一回事,那么,此“唯心”论,就不可以作为依据,来定义“道”之唯心的概念。

由以上讨论可以知道:所谓“道”,她既非唯物,也非唯心,却也不离心、物。当然,这样的表述,于人们的认识经验会有些差距,因为人的认识,是一种主观的,经验的、机械的、表象的认识,没有能力深缘事物的内在本质。毕竟,人的认识能力本身就具有距限性,它总是对表面现象进行主观的分别计度,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有是无,这使得哲学上一直有一种说法: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从来都不是客观的。在这里,也可以这样认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从来都不是世界的真实面目。如果这句话即成事实,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深缘事物的本质,及道的内在呢?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对此,我们只能这么说:道非心、物,也不离心、物。

当然,若只限于这样的解释,人们可能不会信服,毕竟这样的说辞,好象什么问题也没解决,一句费话而已。免为其难,我们只好对道做了以下的定义,以期我们能更具智性地认识道。

我们将从四个角度来诠译道:道体、道则、道用、道德。

道体:万有之母,即:能生养万有之母体。此母体不可知、不可见、不可说,是人的眼识所不能及的,她本自无形无相,却又是万有之本真,而作为一个概念,也可以说其是对万有体性之抽象;

道则:万有秉乘之规律性。即一切事物生灭、变化、存在、运动之法则、规律;

道用:以道体、道则为基础,生养出天地万有之一切现象,可说为“道的作用”;

道德:由于道体冲虚而广含、深远而堪然,而道用则源源流长、用之不绝。道的这种即生养万有,却又不显形象,不可名状之性相,即是道德。

由此定义,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关于所谓:“形而上,或形而下”的问题。道法自然,自然之一切,皆为道用,那么,道与万有,也从来没有分开过。道即万有,万有即道,二者是一非二,也就不具有若形而上、若形而下的差别。有形是道之用,无形是道之体,体用无别,相对人的表浅的认知能力来说,道之体用差别,只能是若是显、若是隐的不同而已。意识之分别相上,对于所认知的事物,主观地存在着一种固执,即:非有即无,非无即有。而这样的分别认知,并不足以反映出事物真实性的一面,那么,其所建立起的关于“有或无”的认识,是不足以取信的,并且,跟《道德经》的本诣,本来就是相悖的。

所以,所谓“形而上或形而下”的讨论,是根本没有意义的,这同样是源于人的认识工具的欠缺与认识能力的有限,是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真实本质的无益之谈。

学习《道德经》,追寻道之规迹,若是不能离开意识分别,执着物相的羁绊,坚持非此即彼的主观经验,则终将不能。

下载本文txt文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