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得到空前的繁荣。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 京剧中有不少节令戏。清代的宫廷戏曲根据不同的礼仪需要,要上演不同类型的剧目,“承应戏”是逢时按节令演出的戏剧,因此又叫“节令戏”、“应节戏”。例如立春、上元、燕九、寒食、端阳、七夕、中秋、重阳、腊日、冬至、祀灶、除夕等节庆都要唱“承应戏”。 一年之中,“承应戏”的戏本大约有两百多种,每个节令都有相应的剧本,可以因时轮换上演。 如春节期间唱《龙凤呈祥》、《御碑亭》(《金榜乐》)、《鸿鸾禧》、《黄金台》、《安天会》、《青石山》、《凤还巢》、《锁麟囊》、《乾坤福寿镜》、《红娘》; 燕九节唱《庆乐长春》;元宵节唱《上元夫人》、《闹花灯》; 清明节唱《焚绵山》、《别宫祭江》、《钓金龟》、《六月雪》、《大登殿》;端午节唱《白蛇传》、《混元盒》、《钟馗嫁妹》; 七夕节唱《仕女乞巧》、《天河配》、《长生殿》; 中秋节唱《大团圆》、《天香庆节》、《嫦娥奔月》、《八仙过海》; 重阳节唱《九华品菊》、《众美飞霞》、《李逵探母》、《四郎探母》等。 从演出的内容来看,承应戏分为演人和演神仙两类戏。如《天香庆节》就是一出以神仙为内容的戏,剧中有玉兔、金乌、赤兔、嫦娥、太阳星君、玉皇大帝等角色。原演出本是昆曲,王瑶卿先生过去在宫廷里头当过外学演员,清朝亡了以后,他把它翻译成了京剧。
标签: 古代有名的道士 、 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名人 、 各朝代道家代表人物 、 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 老子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