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教环境生态思想的来源与特点
古代先民与自然共生的经验、教训和智慧,是对古代社会环境生态意识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明白,古代的环境生态意识并非道教(道家)所独创和独有,而是传承有自,是古代社会上至天子下至黎庶的共识。早在诸子百家之前的典籍中,就有生态环境保护的文献记载,如《尚书·虞书·舜典》、《吕氏春秋》等。
二、老庄道家的“自然观”与“天人观”,以及阴阳五形学说、风水学说,是道教环境生态学的理论指导。
老庄道家的自然观出自道祖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归根结底是要“人法自然”。所谓自然,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人为什么要法自然呢?因为 道最值得我们尊贵的特点就是“自然”。《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 道而贵 德。”
三、具体体现
环境保护意识:如《月令》中的记载,对一年四季怎样保护生物资源都提出了非常明确、具体要求。
生活方式:如管仲认为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又如东汉成书 的 《太平经·分别贫富 法第四十一》,更是以物种多寡作为天下贫富 的标准。
教义戒律:将生活方式提升至修行层面,如《太平经》的规定。
综上所述,将从这些方面略舒管见,以为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本文旨在挖掘并推广这种基于对古代先民长期以来与自然相处经验与智慧,以老庄思想为理论指导,并融入风水学说的独具特色的生命哲学,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当今的人类可持续发展实践中,为国家乃至世界提供宝贵参考和启示。
标签: 道家的代表人物及经历 、 道教人物排名 、 中国现在最出名的道士 、 道家典故 、 从古至今的道家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