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仓子庚桑子卷7顺道诗解孝通神明孝成于身道洽天下教子择建忠良贞正师使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在社会中提倡无

在亢仓子庚桑子的卷7顺道诗解中,闵子骞向仲尼提出了一个问题:道与孝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仲尼回答说,道是自然的妙用,而孝是人道的至德。这种至高无上的德行能够包容天地万物,发育生命,使万物得以生长和繁衍。它不仅如此,还能使人内心充满温柔恭敬,从而达到真正的人格成就。

孔子进一步解释说,虽然孝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格特质,但它并不是一味地盲目服从,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他强调了父母、君主和朋友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这些关系中保持忠诚、信任和尊敬。

他还讲述了历史上虞舜的大孝之举,他不仅对自己的母亲十分孝顺,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虞舜通过他的行为展现了真正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能够感动天神,并因此获得了治理天下的机会。

孔子也提到了周文王作为太子的生活,他每天都会去问候父母是否安康,即便是在忙碌的时候也不忘这个责任。这表明他不仅对父亲负责,也关心母亲的一切。周文王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赢得了父母的心,还赢得了上天的赞赏,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统治者。

最后,孔子告诉闵子骞,要想教育好孩子,就应该教他们礼乐,这样他们才能修养内心外表,同时也能培养出一身好的品行。这就是三代先贤(禹、汤、文王)的教育方法,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人才来继承国家政权。而闵子骞则回家实践这一理论,用三年时间做到了家中的至亲间互相没有隔阂,没有私下议论,只因为他的善事让大家都称赞他为仁义之士,其名声传遍四方,是最好的证明。在这个过程中,他体现出的“全孝”的精神,就是一种超越世俗界限,无为而成大的智慧。在社会层面上,这样的智慧可以激励人们追求更高尚的情操,更完美的人生态度,从而构建一个更加谦逊、诚实、高效率且公正无私的社会环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