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逐渐融合了儒、道思想,其“自然观”也不例外。古代先哲提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思想,如“天人合一”,为解决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原则和方法。“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这一观念。佛教吸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形成独特的本土化自然观,崇尚自然、追求和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自然观萌芽阶段,在翻译过程中借用中国文化中的“自然”概念,并运用老庄玄学的“自然观”。如《道行般若经》将“般若波罗蜜”理解为境界;《华经》、《光赞经》用“自然”表征实相空性;《光赞经》及无量寿经译本形容佛国微妙不可思议。此后僧肇等名僧在著述中利用此概念阐释义理。
唐宋时期禅宗突出并强化了这种看法,主张坐禅达到融化物我、统一境界。无情有性珍爱,这是中国佛教基本精神。各派别认为任何有情或无情都具有内在的 佛性,“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大地生命皆可启悟道。大部分寺院修建于山清水秀处,以示亲近山水。
释迦牟尼放弃苦修端坐菩提树下冥想得悟,从此结缘山水。在中国,与山水之间不解之缘愈显凸显,百座名山记录了佛教进程,也展现优良生态传统。许多祖师以青山碧水为居所,其中少林面壁东峰破额参禅四祖破额六祖曹溪创立南宗。
宋代禅僧善昭诗云:“春雨资新草绿匀匀,大风起兮云飞扬。”强调在对大自然直觉上契悟宇宙实相,追求一种惬意生活。大超禅师率僧众植树造林,是生态保护积极者庐山万杉寺列皇家寺院长久热心参与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保护生态。
纵览我国寺院,无不林木葱茏花草芬芳,对环境保护起到了作用。藏传倡导慈悲平等戒杀,为高原生态起到了促进作用。我国四大佛教山林及其信仰体现了崇尚回归的价值取向,无论深远还是闹市场所,都风景幽静且优良。我国三大部份均蕴含丰富爱护生命尊重以及保护环境伦理思想应参与当代环境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提升其水平。
标签: 中国道教十大元君 、 道家典籍有哪些 、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 中国近代道家代表人物 、 道家学派有哪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