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教的文化体系中,药食两者不仅是养生的重要手段,更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孙思邈作为道教中的著名医学家,他对药食养生的认识深入浅出,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在他的著作《千金要方》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药食养生的许多珍贵观点。
首先,孙思邈强调了饮食的调理之道。他认为,饮食失调也是害生的一种,所以能够做到恰到好处的,就是通晓医养而又善于未病先防使人们不生病的大师。大凡是饮食所宜,无论四时八节,都要以温暖胃肠为宜。夏天虽然酷热,但腹胃肠道却阴寒凝重,因此尤应温暖食物为宜,同时不可太过饱足,以免血行滞缓,脉管横解,形成痔疮。
其次,他提出了消导饮食的基本方法。吃饱之后,不应立即趟下睡眠,也不可一天常坐着不运动,这样气血就凝滞而运行不畅,容易滋生百病。如果能用手抚摩脐腹几百遍,并仰起头来呼吸数百次,再慢步缓行几百步,就能帮助消化。此外,不应该深夜进餐,因为这会伤害脾胃,使得气滞出现。
再者,他指出了不同季节和体质的人群在饮 食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他说:“咸多伤心,则血脉凝涩;甘多伤肾,则骨肉疼痛;辛多伤肝,则筋脉挛急;苦多伤肺,则皮肤枯槁。”因此,在摄取各类食品时,要适度谨慎,不可偏废。
此外,还有关于酒品的话题。孙思邈认为“少则益人,大则损人”。他主张适量饮酒,有助于活血、散结、开导药力。但如果过量或醉酒过度,将导致内耗精气,最终损及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总结来说,孙思邈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对待药物与食品都持审慎态度,他相信通过合理安排日常饮食,可以预防疾病并维护身体健康。这正如他所言,“良工”乃能用奇特之法服食,而达至极致之境界。而对于医者,他们应当洞悉疾病根源,然后利用自然疗法,如调整飲食能够治愈患者,而非盲目投放药物造成更多危害。
标签: 道家以什么和什么为经典 、 道家典籍 、 道家学说经典语录 、 道教的三教的祖师图片 、 道教人物形象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