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然观与道德经个性签名句子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开始不断中国化,广泛吸收和融合中国儒、道两家的重要思想,其“自然观”也不例外。在古代,我国众多先哲就提出了许多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生态自然观是我国传统哲学体系的精髓,为合理解决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方法。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自然观萌芽阶段主要体现在佛经翻译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概念的借用和早期佛教著作对老庄玄学“自然观”的运用。东晋时期,僧肇、竺道生、慧远等名僧在其著述中,利用“自然”观念来阐释佛教义理。

到了唐宋时期,禅宗进一步突出并强化了自然观。禅宗主张在自我观照的坐禅过程中,达到一种融化物我、人与万物自然统一的境界,即“禅”的境界,也即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无情有性,这是中国佛教naturalism 的基本精神。

我国佛教历代高僧大德植树造林、整治河川、美化环境,是生态保护积极实践者。宋代庐山万杉寺开山祖师大超禅师曾率领僧众种植杉树万棵,使得庐山成为皇家寺院。此外,在藏族聚居区,藏传佛教也倡导慈悲平等戒杀等思想,对青藏高原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

无论是深山僻壤还是城郭闹市,大多风景幽静且优良。这体现了爱护大地尊重生命以及保护环境生的价值取向。我国各地区都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象,如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及其信仰形成,无不体现了崇尚绿色生活回归大地的情怀。

(作者单位:研究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