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孙思邈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关于药食养生的宜忌。孙思邈认为,饮食对于养生至关重要,但如果不恰当,就可能导致疾病。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的他的观点强调了饮食的调理之道,以及如何通过适量和合理的饮食来保持身体健康。
根据孙思邈的理论,大凡是饮食所宜,无论四季八节,都应以温暖胃肠为宜。在夏天,由于天气酷热而腹胃肠道阴寒凝重,更需温暖食物以防止血行滞缓、脉横解、痔疮等问题。同时,他也提醒人们不可过饱,因为太饱会导致气机上逆,影响到整体健康。
为了促进消化和吸收,孙思邈建议在吃饱后进行手法摩擦脐腹,并呼出口气数百次,再慢步缓行几百步。这是消导饮食的一种基本方法。他还指出,不应该急于就寝,因为这样会妨碍荣卫气血畅通,使人易患肺痿、头痛、痞满等疾病。
另外,孙思邈强调了避免深夜进餐这一点,因为这会伤害脾脏并引起气滞。他还提到了音乐对脾器影响的大意,即日落之后万响都绝,这时候进餐不易消化,因此应当注意时间安排。
他还告诫人们不要过度摄入含有咸多甘多辛苦酸味成分的食品,因为这些味道各自损害不同的内脏,如咸伤心、甘伤肾、辛伤肝等。如果长期如此,就容易造成各种疾病。此外,他也指出过多或过少地摄入水分同样可能导致积聚或形成癖习,从而产生各种问题。
总之,按照孙思邈的教导,我们应当注重平衡飲食能够维护身体健康,同时要了解每种食品对身體有益与否,以达到調養內境達到“良工”的效果。而医者则首先应洞悉疾病源头,然后用恰当的 食疗方法治疗,如果仍未见效再考虑使用药物,以避免乱投药物带来的危害。
标签: 道教创始人 、 道家修炼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 道家著名人物名字 、 历史道家代表人物 、 道教七十二位全神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