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廉夫,字静如,号乐山,是江西瑞州府高乐县(今江西省高安县)人。他出生于汉文帝九年庚午七月初十(公元前171年),在汉景帝中元二年的癸巳(公元前147年)参加科举考试,以文学茂才一等的成就获得了官至上大夫的职位,时年仅22岁。然而,他后来因得罪权要而弃职投身玄学,在终南山修道并云游天涯。
张廉夫来到崂山后,在太清宫附近筑茅庵居住,并开垦田地自给自足,同时潜心修行。在他的努力下,崂山地区的人工建造的首座道教庙宇“三官庵”和“三清殿”相继建立,比汉武帝建明堂早45年,因此崂山道士尊称他为“开山始祖”。
在推动道教发展方面,张廉夫不仅在当地积极建设和交流经书典籍,还多次南下北上,与各地道教庙宇进行文化交流,为崂山的道教典籍充实添砖加瓦。尽管他已是85岁高龄,但依然频繁往返大江南北,这表明了他超凡脱俗的修为和坚韧不拔的人格魄力。
除了建筑事业之外,张廉夫还以其卓越的地理洞察力栽植各种树木,对崂山地区有史可考的人工植树开创者之一。他亲手栽培的一株桧柏至今仍然生长良好,被誉为古树之冠。这段历史揭示了一个时代背景,即社会对玄学研究极为重视,而那些精通玄学的人,如张廉夫,则可能会因为其深邃见解而被迫退出仕途,从而投身于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