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开始不断中国化,广泛吸收和融合儒、道两家的重要思想,其“自然观”也不例外。在古代,我国先哲提出了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生态自然观是传统哲学体系的精髓,为解决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重要原则和方法。“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这一观念。
佛教在中国后,在佛教缘起论、整体论等理论基础上,积极吸收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等思想,大量融进儒、道两家的自然观,形成了独特本土化自然观,即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自然观萌芽阶段,如在早期经典翻译中,“naturalness”主要用来表征智慧境界空性等内容。
东晋时期僧肇、竺道生等名僧利用“naturalness”来阐释佛教义理。禅宗进一步突出并强化了这个概念,以禅宗主张在坐禅过程中达到一种融化物我的人与万物统一境界为代表。无情有性,这是中国佛教基本精神。
唐宋时期禅宗主张山水皆真如,与对待有情无情众生的态度相呼应认为任何有情或无情都具有内在的佛性。大部分寺院修建于远离尘嚣的地方。我国许多高僧大德植树造林,是生态保护实践者。宋代庐山万杉寺开山祖师大超曾率领僧众种植杉树,美化环境保护。
纵览我国寺院,无不林木葱茏花草芬芳,对保护环境起到了作用。藏传佛教也倡导慈悲平等戒杀,对青藏高原环境起到促进作用。我国四大佛教山林及其信仰体现了回归自然价值取向。不仅深山亦城郭闹市,不论何处风景幽静优良,都蕴含丰富爱护生物尊重生命以及保护环境伦理思想。在当代应参与生态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提升中国化水平。(作者单位:山会科学院)
标签: 道士必学的东西 、 道教的人物 、 道教的三教的祖师图片 、 下列哪个不属于道教三清 、 现代道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