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奇人孙思邈大医精诚

高明见 孙思邈,南北朝至隋唐间著名道士、医药学家,于阴阳、推步(天文历法)、医药无不善。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提出“大医精诚”的思想,是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其中认为大医必须具备两个品质,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学知识和技艺,认为医学是一门“至精至微之事”,习 medicine 之人必须“博极医学源头,无尽探究,不倦于深造”。第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以“见彼苦恼,如己亲身遭遇”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悲心与隐忍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所有灵魂的痛苦”,且不得自满其能,对待患者只求名利,不图财物。以其崇高医疗伦理,被后世尊为“药王”。

《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孙思邈,京兆华原(陕西耀县)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时,他既能谈论庄子和老子的哲学思想,又兼通释迦牟尼佛教典籍。他对儒家经典也了如指掌。此外,他还对文学作品尤其感兴趣,对诗歌创作颇有造诣。在洛州总管独孤信面前展示了他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独孤信赞叹不已。”周宣帝时期,由于国家多难,他选择隐居太白山中。

隋文帝辅政期间,他被征召担任国子博士,但他以健康问题为由谢绝出仕。在一次私下对亲友说的言辞中,说到过:“五十年后,当有一位圣贤出现,我将会积极助力他们帮助更多的人。”当太宗即位并召唤他入京时,他因容颜显得非常年轻,而被誉为一位真正的大智慧人物,并曾一度拒绝接受封爵。

在他的晚年,由宋徽宗赐予称号为妙应真人,并在道教中被尊称为九天采访三界药王天 医 大圣、药王孙大真人等神圣职衔。他以治愈百病闻名遐迩,也因此成为人们敬仰的一代伟大的醫學先賢。

然而,《旧唐书》的某些记载存在矛盾,这引起了关于孙思邈寿命的一个古老谜题之一。这段描述说:“据自己计算,从开皇辛酉年的生年算起,现在已经是永淳元年的九十三岁。但当地居民都说他是一个数百岁的人。当他讲述周齐梁陈周隋五代历史的时候,就好像目击事件一样清楚。这让人们怀疑他的年龄可能超过了一百岁。但尽管如此,他依然精神充沛,没有任何衰退迹象,可以说是一例古代聪明过人的长寿现象。”

此外,还有一则史料表明,在魏徵等人的请求下,他们为了撰写齐、梁、陈、周和隋五个朝代的史书而访问了孙思邈,那时候他似乎就在那个时代活跃着,有如亲眼目睹。而根据这些记录,如果我们把公元541作为他的出生年份,那么这将意味着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如果不是穿越时间的话。如果我们相信这些记载中的日期,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个更加合理的情况:公元541年的确是一个错误,而实际上他的生辰应该是在581年或其他更接近这个时间点。

最终,《旧唐书》报告说孟寂逝世于公元682年,其生命长度达到了141岁。这使得许多现代科学家感到困惑,因为按照常规来说这样长寿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实。不过,这样的故事又增加了一层神秘色彩,使得历史上的这个人物成为了传奇性人物。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关于他的著作,比如《老子注》,以及其他几个短小却富含智慧的小册子,如《摄生真录》,这些都体现出了这位古代巨匠卓越的地知识水平和非凡才华,以及对于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直到宋徽宗时期,这位伟大的导师仍然受到人们敬仰,被授予最高荣誉,并且继续影响着后来的几代研究者们。而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从他的作品中学习到许多宝贵的知识,并通过阅读了解这一时代背景下的科技发展情况及文化氛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