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康熙年间以来,《太乙金华宗旨》就已经成书,但经过多次的修订和流传,形成了不同的版本。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版本是乾隆年间邵志琳整理本,该版本收录在他增辑重编的六十四卷本《吕祖全书》之卷四九中,题为《先天虚无太乙金华宗旨》。
据记载,在康熙戊申年(1668),潘易庵等七人在毗陵白龙精舍设立乩坛,蒙吕祖降坛,传示宗旨。此后,他们又在康熙壬申年(1692)收集散编,并由张爽庵汇辑成书。
潘易庵等人的序言中提到,他们参与扶乩活动时的情况以及与吕祖的交流,其中也涉及到了他们之间的心灵交流和修行过程。这些描述不仅提供了当时道教内部活动的一些细节,也反映出他们对于修行高境界追求的心态。
然而,对于潘易庵等人的身份、辈份以及所属的道派存在一些争议。在邵志琳整理本中,他们被称作“净明嗣派”,但根据其他文献资料,他们似乎更可能属于太乙法派,这个法派以纯阳圣祖为第一宗大道师,并将其成员按照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进行排序。
此外,有关潘静观这一人物的记载显示,他是一位好道之士,与李颙有过交往,并且曾参与常州圆妙观的重建工作。这一信息揭示了他的身份是一个深入研究并注释古代经典的人物,而不是仅仅一个扶乩团体中的普通成员。
总结来说,《太乙金华宗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它融合了不同时间段和地点上的多种文化元素。通过对这部作品及其相关背景信息的探讨,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精神追求和内心世界探索的一种表现方式,以及他们如何利用自然环境来寻找修行最高境界的情感表达。
标签: 鸿钧老祖平级的都有谁 、 中国现代十大道教名人 、 道家代表人物和思想 、 道家代表什么 、 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