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处世之道——修行入魔了还有救吗?人物的困境与超脱
读《老子》,从中我体会到的是其柔善不争、见素抱朴的为人处世之道。故而保持心出于世,身入于世也不被染浊,于今之繁杂社会中,便能以无私有,以下为上。生于凡尘也可保持心不为尘垢所染,这便是老子所言的持心之道,使心出离于世便可不与其苟同。
人人只道出世之人是最自私的,一心修己,但其实他们是最无私的,因为他们有一颗无私的心。若处于世间能怀揣这样一种无私的心便是以老子所提倡的至下之道为至上之功,是最好的处世之道。
如何以无私之私成就至下而上的为世 之 道?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退让。要做到少private欲、为而不争,可归结为一个“让”字。今 之 社会,纷杂难辨,唯利是图者众多,而此利皆源于一己 之 私,为谋private 利则无所不 为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一些料所难及 的 邪事发生。此 处 所言private 利往往 是 肉眼可见 的 物质利益,有时也是眼前的利益。
而老子 所 言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 不 自 生,所以 能 长 生。”此 处 的 “private” 则 是 指 修福成德,是 一种 长远 的 不 见 于 形 的 利益。故 老 子 是 教 人 少 private 欲,全力以赴顺其自然就好,不必 为 一己 private 欲争先 而 上适 时 地 以 下 为 让,不仅成全了别人亦保全了自己。不过这种退让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能够设身处地為他人着想,该避让时则避让,但一时的避让 无关得失 成败反 而 是 这样 避 让 成 就 了 至 上 之 德,也就是至下的 无 私 之 道。在这过程中,无论结果如何,只要坚持这一原则,就能达到真正的人生境界。
其次是包容。如果能在众人面前善待每一个人和每一样东西,就像一个连花草都不舍得去折损的人怎么可能害怕这个世界呢?老子的文中多次用水来比喻这一理,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因几于是仁。”水从未因为任何理由分配优劣或因其他不同的事物偏向任何一件事,它只是单纯地给予所有事物它能够提供的一切来完成万物生命力的培育。而这正如江海成为百谷王的地方在於它们能善待下方的事物,因此成为百谷王。而我们作为人类,如果能够拥有这样的宽广胸怀,即使是在困苦和挑战面前,也不会感到绝望,因为我们知道这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接受并超越这些挑战。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说宽容是一种力量,它可以帮助我们克服一切障碍,并获得成功。
再者是不执著。这包括对已经拥有的东西,以及尚未拥有的东西,都不能过度执着;对过去的事情也不应该过度执着;对未来的事情也不应该过度期待。当一个人明白他所有拥有的都是短暂且易逝的时候,他就不会太过執著於此,所以他才能放下自己的小我、私欲,将注意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如何帮助他人的需要,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内在价值和灵魂层面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因为当你将注意力放在外部世界(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需求)时,你就会忘记你的内在本质和精神目标。你必须学会区分哪些事情真的重要,而那些看似重要但实际上并不影响你内在核心价值观的事情,不值得你去投入时间和精力。
总结来说,我们都应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生状态,那就是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同时又保持个人独立性,从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提高个人的智慧水平来实现自我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选择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这种影响将持续下去。如果我们能够正确选择,并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比如退让、包容、柔韧以及没有固定的信念,那么我们就可以逐渐走向那片更加宁静安详的地平线,在那里,没有竞争,没有冲突,只有理解与尊重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美丽景象。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存在方式,它基于爱护、共享资源,与周围环境建立起一种谐谑关系,让整个宇宙充满温暖与光明。但请记住,这并不意味着简单放弃或逃避现实问题,而是一个深刻思考后采取行动改变现状的手段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你将发现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更有能力处理复杂的情况,更懂得感恩,更愿意帮助他人,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道路。而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