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年间,太乙金华宗旨成书后,不断经历修订,形成了不同的版本。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版本是乾隆年间邵志琳整理的本子,这份本子收录在六十四卷本《吕祖全书》中,以“先天虚无太乙金华宗旨”为题。邵志琳表示,他的本子来源于苏门(即苏州)吴氏抄本,该本含有潘易庵等人的序、跋,对成书过程作出了说明。
据记载,在康熙戊申年(1668),潘易庵等七人,在毗陵(即江苏常州)白龙精舍设立乩坛,蒙吕祖降坛,传示宗旨。康熙壬申年(1692),屠宇庵收集散编,并交由张爽庵汇辑。此时吕祖又在常州红梅阁降笔,最终张爽庵汇辑前后所传,编纂成了这部作品。
潘易庵自称:“忆自戊申冬,我纯阳圣祖,传示宗旨……日积月累乃至成帙。”潘易庵等七人扶乩团体解散后,有些成员重新组合,一起扶乩。在康熙壬申孟夏之际,他们得到了吕祖的再次启示和指导。
此外,《道藏辑要》提到参与康熙戊申扶乩活动的七人分别是潘易庶、屠宇庶、庄惺庶、庄诚庶、周野鹤、刘度庶和许深社。这七个人的身份各异,但他们共同参与了这个过程。
关于该宗旨的编辑缘起,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方面,《太乙金华宗旨》的内容不仅包括了当初扶乩时期得到的灵感,还包括了新的一些灵感。在八月朔之前,他们还有一次大型祭祀活动,再次得到新的启示。此外,这些内容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多年的时间里逐步形成的结果。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文献中看出,这个时代人们对于道教信仰非常重视,同时也对其理论进行了一系列讨论和完善。这一点体现在文中的不同版本之间,以及每个人对于这套理论理解上的差异上。
最后,我们来谈谈文中的主题——什么叫做无欲则刚。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无欲者指的是没有私心杂念,没有贪婪或其他情绪干扰的人。而刚,则通常指坚强果敢,不畏强敌。因此,无欲则刚,可以理解为一种超脱物质世界,从内心深处发出力量去面对困难挑战的人。不管是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能看到这一原则运作着,它是一种高尚且可贵的情操,也是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追求目标之一。
标签: 太乙真人是道教的吗 、 道家代表人物 、 从古至今的道家名人 、 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是谁 、 道家学说人的本质是大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