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廉夫,字静如,号乐山,江西瑞州府高乐县(今江西省高安县)人。生于汉文帝九年庚午七月初十(公元前171年),于汉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7年)参加科举,文学茂才一等,官至上大夫,时年22岁。后因得罪权要,弃职精研玄学,在终南山数载,并遨游天涯。张廉夫来崂山后,在今太清宫一带筑茅庵而居,以开山垦田自食其力,为道教修行者倾心向往。
在道教发展史上,不乏仕途上的佼佼者转入道门之例,如钟离权、吕岩、李哲玄及唐代光禄大夫张果、南宋武举王重阳等,其所为非但不受世俗荣耀的干扰,更是对时代玄学研究风气的深刻体现。
张廉夫在崂山的活动不仅限于建造“三宫庵”和“三清殿”,他还多次南下北上,与各地道教庙宇交流经书典籍与经韵曲牌,使崂山道教典籍更加丰富。这段历史成就非但展现了他的卓越贡献,也凸显了当时文化交流的广泛性与深度。
在建筑和植物栽培方面,他也留下了重要痕迹。他亲植的两株桧柏至今仍然健壮生长,是崂山古树中的杰出代表。此外,他主持下的太清宫规模宏大,有90余名道士,是当时一个重要的宗教中心。
综上所述,张廉夫以其卓越的人格魅力和坚定的信念,不仅开创了崂山道教,还推动了中华大地各处道教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被后人尊称为“开山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