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北京大学哲学系创建90周年之际,我有幸为这段光辉历程撰写一篇文章。198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合作,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个宗教学专业;1995年,又成立了国内首个宗教学系,这个系统采用了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与深厚的学术传统和享誉国际的哲学系紧密结合,以期实现协同发展。在庆祝这个重要时刻,“探索宗教学的意义”应该被永久地记录在北大哲学系的历史中。
那么,宗教学又意味着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对它的研究呢?请读者先浏览以下统计数据。
据2001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全球人口达61.28亿,其中伊斯兰教信徒占20.24亿,佛教信徒占12.13亿,印度教信徒占3.63亿,而锡克教和犹太教各约有2368万和1455万信徒。此外,还有各种新兴宗教共计1.03亿信众。中国五大传统宗教(佛、道、伊斯兰、天主、基督)合计超过1亿多名信众。
这些数字虽然简单明了,却蕴含丰富信息,让人深思熟虑。回望上述数字,我们几乎可以联想到历史上发生的一切现实,但难以想象还有什么与宗教无关的事物。因此,对于这一领域研究具有广泛性和重大意义。这一点并不夸张,可以从现代科学探索得出充分证据。
作为一门现代学术领域,不久前还只是勃发萌芽阶段。如果将德国学者缪勒《宗教学导论》(1873)的出版视作起点,那么这门学习仅仅走过了一百多年的旅程。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是:何为“只知其一,一无所知”的态度?正如缪勒所言,只承认并非足够认识到需要对所有宗教现象进行全面而客观的研究。这项任务虽艰巨,但经过百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成为一种相对独立且渐成体系的人文科学,其主要分支或方向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分析、现象论史及比较神话等。
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交叉性或跨界性,而在此中,宗教学尤其表现出这种特点,这主要源于其研究对象错综复杂性的决定。此类关系,如文化与民族之间,以及它们与法律经济艺术等其他领域间的联系,都不可避免涉及到反思与理解这些关系中的每一个部分,从而使得它几乎涉及到所有其他人文社科,并且任何其他人文社科都无法不触及至于它。
随着时间推移,该领域已成为今日最具影响力之一,它引发争议激烈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如:如何理解古代宇宙观与现代思维方式以及后现代精神困境等问题,以及更具体地探讨 religion 与 culture, society, law, economy 等方面的问题及其影响。一旦我们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便能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老中青三代思想家共同努力,在解放思想基础上取得了大量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深化理论创新,将本专业科普工作加强,使更多公众认识到该领域研究的大量进展,同时也应注重实际需求解决那些能够带来直接应用价值的问题,比如关于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相关课题,或是对于生态保护提供启示等问题。
标签: 道家理想人格的主要内容 、 道家感悟人生 、 道家美育代表人物 、 参悟人生的禅意句子 、 道家哲学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