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中的天然道观:重新构想世界遗产申报的桃花源,追寻道德经执一的精神实践_洞天福地
在2017年5月12日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上,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提出,将“洞天福地”作为文化景观类型申报为世界遗产。这一倡议旨在保护和传承中国特有的神圣空间概念——“洞天”与“福地”的文化价值。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洞天福地”。这一概念起源于战国时期对昆仑山及海上仙岛的崇拜,并通过后世高士们的整理,被融入了文学作品中。它成为一个覆盖全中国的地理概念,对我国乃至东亚地区仪式、文学、绘画、园林产生了深远影响。
《真诰》中对于福地的描述是:“土良而井水甜美,居其地,必得度世见太平。”通俗来说,“福地”指的是现世间的一种“风水宝地”,因其所含之精气,以及丰厚之水土,使居者能修炼成仙或益寿延年。在这个系统里,七十二个福地虽然各有所在,但总体倾向于开放可扩充的一个系统。
相比之下,“洞天”的空间更为虚拟,其观念更为复杂。它们最初见于《灵宝五符经序》,如龙威丈人入太湖洞庭取书故事等。通常来讲,“洞天”的四方开四门,一些客观存在,有些则只在概念上存在。在这些地方进入需要斋戒寻求才能感悟开启,因此,每一处都是一小世界,与外界相似,又有男女仙人居住,还有仙草灵芝等美好物品,上面是一个穹顶正中开玄窗,如同内在联系。
第二部分将探讨如何将这份历史和文化转化为实际行动,以实现对这些重要地点的保护工作。这不仅涉及到环境要素,也包括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可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此外,还将探讨为什么现在这样的努力变得尤为重要,以及如何确保我们的行动能够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