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洞天福地?
“洞天”与“福地”是中国特有的神圣空间观念,其概念肇始于战国以来的天地中心昆仑山以及中土以外的海上仙岛,并开启了后世“桃花源”的文学母题,经过道门高士们的整理,洞天福地逐渐成为一个覆盖“天下”的系统概念,对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的仪式、文学、绘画、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洞天中的男女仙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世之时有功德的人,死后被引入洞天中,成为人与仙之间的一种过程状态;第二种是负责统领洞天的仙官,在他们的统领与教导下,这些学仙们在洞 天内继续修行,并等待来自司命君的定期拣选,以此获得仙位,实现生命超越。诸多的地藏都指向于:【分离(seperation)、阈限(limen)、聚合(aggregation)】这一经典的心灵结构,因此洞 天是一处凡人不可及的地方,是善人死后超越自我生命的地界空间,是意象上的孕育新生命的大门。
与受中亚文化影响而注重造像的大乘佛教迥异,本土 的道教自古便反对具象宗教崇拜,将外部世界山川与自身关联,更使得自然界中的灵山洞窟更加受到尊敬和爱护。将宏观之物质存在与微观之人身相关联并等同,将生活转化为内炼等同,这一种源自上古关于“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所生成”的文化理念,被传承至今。
目前全国各地能与历史记载相对应的地方约100余处,但由于缺乏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大部分地方仍然存在滥开滥采、缺乏历史背景研究、新建筑不协调等问题。在文化遗产视野看待,“洞 天福 地”这一道教遗产寻求重视和保护,则可以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洞 天 福 地”至今仍较为完整保存了景观、建筑、仪式和文献内容,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世界观,即自然社会与传统神仙信仰之间关系,以及人类对于自然山川大地乃至日月相互统一思想的心态。“董城翠峰寺碑刻”,通过文字描述其独特美丽环境,为游客呈现出宁静祥和的情境,使人们感受到那份超脱尘世烦恼,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感体验。同时,“董城翠峰寺碑刻也记录了一段丰富多彩的人文故事,从而增添了一层深厚情怀,让每一次参访都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