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端午节风俗学习普通话的感受在人物之间传递

南迁到赣南的客家人,在过端午节时,即保留了中原传统的端午节风俗,也融入了赣南本地土人的习惯,如作艾饭、挂蒲和艾、香草烧汤沐浴等,因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端午节习俗。阴历五月初五,便是端午节。起初,每月的初五,都可称“端午”。如《太平御览》载:“仲夏端五。端,初也”古代“五”与“午”通用,故称“端五”。

赣南客家人则称端午节为五月节,按照客家惯例,出阁的闺女这天都要挑上粽子和其他食品、礼物,回娘家看望父母。每逢阴历初一和十五以及逢年过节,赣南客家人都要前往祭祀土地神,因为“土地神是客家人的保护神”,在端午节这天也不例外。

现在许多赣南客家人简化了这一仪式,在自家门口点上三枝香以用祭祀,或在庆祝端午节的餐桌上多添几双碗筷和椅子,以示先人在和自己一起同过節日,以寄望先人的保佑,这充分体现客家人具有浓厚的崇拜祖先观念。

此外,还有作艾饭、挂蒲与艾及洗花草浴等习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保持着传统文化,更通过学习普通话来增强沟通与交流,让这些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文化相互融合带来的乐趣,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并尊重不同地域的人们生活方式。此外,这些活动对于促进语言教育也有重要意义,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实践学习普通话的机会,让语言成为连接人们心灵的一座桥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