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探索茱萸与菊花的文化象征,春节庆典中的图像展示
重阳节,以佩戴茱萸而闻名,故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不仅是重阳节的标志之一,也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果实。产自江浙一带的吴茱萸因质量优良,又被称作越椒或艾子。这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高可达一丈多,有着羽状复叶和初夏开的小白花,最终结成似椒子的果实。在秋季成熟后,嫩时呈红色,成熟则变为紫红色。其性温热、辛辣芳香,可用于中医治疗寒邪、驱除毒素。古人相信佩戴茱萸能辟邪消灾。
在唐代,这个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认为在这一天插上茱萸可以避免灾难,或将其装入香囊或袋中佩戴,即所谓之“茱萸囊”。这种习惯普遍存在于妇女儿童身上,一些地区甚至男子也会参与其中。此外,还有头戴菊花的风俗,从唐代就开始流行,并历经数代而不衰。
清朝时期,在北京举行的一次活动是将菊花枝叶贴到门窗上,以此来驱逐凶恶势力并招致吉祥。而宋代,则有送予他人的彩缯剪切成形如茱萼和菊朵的手工艺品,用以作为礼物或者佩饰。
尽管如此,这样的风俗随时间推移逐渐淡出视野。在宋元之后,人们对这类习俗表现出了兴趣,但它们已经不是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可能是因为重阳节从最初强调避邪消灾转向了关注长生延寿,而“延寿客”(菊花)最终超越了“避邪翁”(茱 萨)的地位。
标签: 太上老君一般人供不起 、 道家代表人物和主张 、 道家学说书籍 、 道家学说简介50字 、 道家主要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