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传统上与茱萸紧密相连,因而又被称作“茱萸节”。茱萸不仅是这一时期的标志之一,还被广泛用于中药。据记载,出产于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佳,因此也被称为吴茱萸或艾子。这种常绿乔木可长至丈余高,其叶形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小花,最终结实成熟如椒子;果实新鲜时呈黄色,而成熟后变为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此外,茱萸叶还能治霍乱,而根部则具杀虫效果。《本草纲目》指出它具有辛辣芳香之气和温热性质,可用以驱寒解毒。
古人相信佩戴茱萄能够辟邪消灾。在唐代,这种习俗非常流行,不仅妇女儿童会佩戴,还有男子也加入其中。而在晋代葛洪的《西经杂记》中,就已经有了关于重阳节佩戴茱萄的记载。此外,在清代北京,便将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以此来解除凶险和招吉祥,这其实就是头上簪菊的一种变体。
宋代,则出现了一种新的风俗,即剪裁彩缯成茱萄或菊花形状,用以相赠佩戴。这一习俗与端午节中的雄黄和菖蒲类似,都旨在避免虫害,因为这段时间天气转暖,一方面秋雨潮湿秋热未退,使得衣物易霉烂,同时桂花盛开也是防虫之需。因此,将小毒且具除虫作用的 茱 萄制成囊袋,便形成了这样的风俗。但随着时间推移,在宋元之后,人们对重阳节上的这个习惯渐渐失去兴趣。
其原因可能源于重阳节所强调的事宜发生了变化,从最初关注避邪消灾转向追求长生延寿。在这一过程中,“延寿客”(即菊花)的重要性逐渐超过了“避邪翁”(即 范文正公)。
标签: 太上老君 、 道教真实的人物 、 宋代道家代表人物 、 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还有 、 历史上的道家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