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高的秘密:探索古代避邪除灾的习俗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重阳节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秋天的一个标志,也成为了人们追求健康、避免灾难的一种方式。从西汉时期《长安志》的记载开始,一直到现在,重阳节上的“登高”活动被视为一种传统和文化遗产。
这场登高之旅并非简单地攀爬山坡,它更是一次精神上的升华。在南朝梁人吴均所著《续齐谐记》中,有一个关于桓景与费长房的神异故事:汝南人桓景,在重阳这天按照费长房的话办事,即让家人各自制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一起上山饮菊花酒。这一举动竟然能帮助桓景躲过了一场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避邪除灾的心理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登高之风愈发流行。隋代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月令》中提到:“九月九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这里明确指出,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野餐和远眺活动,与后世相比并无太大差异。
到了明清时代,北京地区尤其流行这种习俗。在《燕京岁时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这里提到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等活动,是当时常见的情形,而对于贵族富豪来说,他们会将此作为一次盛大的聚会,将幕帐、桌椅、烤具带至山上进行野餐,还有歌舞表演,这些都是当时特有的娱乐形式。
甚至连慈禧太后也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她们在北海东桃花山上举办隆重的野餐 party,并且还会架起蓝布围障来保护隐私。此外故宫御花园里也有专门用于登高观赏的地方。
关于这个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这是因为古代人们崇拜山神,以此来求得平安和吉祥;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最初可能与农民采集野果和药材有关,因为在秋收之后正是这些植物成熟的时候,但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活动,用以象征新的开始,如同植树节一样。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重阳节”的“登高”始终是一个充满意义和趣味的事物,不仅能够享受自然美景,还能体验一段悠久而丰富的人类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