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迁到赣南的客家人中,过端午节时,他们既保留了中原传统的端午节风俗,又融入了赣南本地土人的习惯,如作艾饭、挂蒲和艾、香草烧汤沐浴等,因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端午节习俗。阴历五月初五,便是端午节。起初,每月的初五,都可称“端午”。如《太平御览》载:“仲夏端五。端,初也”古代“五”与“午”通用,故称“端五”。
赣南客家人则称端午节为五月节,按照客家惯例,出阁的闺女这天都要挑上粽子和其他食品、礼物,回娘家看望父母。每逢阴历初一和十五以及逢年过节,赣南客家人都要前往祭祀土地神,因为“土地神是客家人的保护神”,在端午節这天也不例外。祭土地神时摆上猪头、鸡、鱼(均是熟的)以及3饭、3双筷、3怀酒,点燃香烛席地而跪,祈祷土地神保佑全家安好、生产丰收以及其他。
现在许多赣南客家人简化了这一仪式,在自家的门口点上三枝香以用祭祀,或在庆祝端午節的餐桌上,加多几双碗筷和椅子,以示先人在与自己一起同过節日,以寄望先人的保佑,这充分体现了客家的崇拜祖先观念。
此外,在这个季節,有作艾饭这样的習俗。在過過結束前夕,每個家庭都會從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用來製作艾饭常用的青草药有艾草、中生花叶等制作方法是将需要的草药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过的大米中,用碓舂成米团添进红糖拌匀制成块蒸熟即成之所以每年的這段期間有這樣飲食習慣,是因為農曆五月傳統社會地處岭南山区的人們認為這時期容易患病,而這些藥材大多具備去湿热除百毒等治病功能且當時正值產量旺盛,所以就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形成了一套飲食習慣。
然而,這些風俗並不是孤立存在,它們與歷史文化背景緊密相連。在中國歷史上,“寒食”的概念可以追溯至遠古時期,它是一種禁令,不准燒烤或使用熱水來煮飯,只能吃冷食,這種禁令通常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楚國實行,但後來因為戰爭頻繁導致糧倉空虛,被迫放寬至只限於春末夏初兩個月,即現在我們所稱之「寒食」。
到了唐朝,“寒食”的規定被正式廢止,但它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也就是說,即使是在現代,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地方民眾仍然保持著對於特殊日子的紀念,比如我們現在提到的新年、小龍卷、高興喜事等活動都是源自於古代某些宗教儀式或者皇帝命令的一部分。而今天,我們所見到的許多傳統活動其實也都是受到了不少影響,比如過年的紅包比喻財富豐厚,其實源自於早期農耕社會中的禮物交換;再者,小龍卷那麼精細雕琢,其實也是帶著一定程度的情感表達及藝術創造力的象徵之一。
總體而言,這些傳統活動不僅僅是一場慶祝,更是一次回憶與展望未來的心靈交流,也是我们與歷史深層連繫的一種方式。我們通過參加這些活動,可以更好地理解過去如何塑造今天,並將我們共同創造出的美好瞬間珍藏永恆。
标签: 我国道教创始人是谁 、 道家学派人物 、 道教有名的人物 、 道家学说经典语录 、 道家学派有哪些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