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原文] 其政闷闷①,其民淳淳②;其政察察③,其民缺缺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⑤。正复为奇,善复为妖⑥。人之迷,其日固久⑦。是以圣人方而不割⑧,廉而不刿⑨,直而不肆⑩,光而不耀⑾。 [译文] 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注释] 1、闷闷:昏昏昧昧的状态,有宽厚的意思。 2、淳淳:一本作“沌沌”,淳朴厚道的意思。 3、察察:严厉、苛刻。 4、缺缺:狡黠、抱怨、不满足之意。 5、其无正也:正,标准、确定;其,指福、祸变换。此句意为: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 6、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方正、端正;奇,反常、邪;善,善良;妖,。这句话意为:正的变为邪的,善的变成恶的。 7、人之迷,其日固久:人的迷惑于祸、福之门,而不知其循环相生之理者,其为时日必已久矣。(严灵峰释语) 8、方而不割:方正而不割伤人。 9、廉而不刿:廉,锐利;刿,割伤。此句意为:锐利而不伤害人。 10、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 11、光而不耀:光亮而不刺眼。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言善治政者,无形无名,无事无正可举,闷闷然卒至於大治,故曰其政闷闷也。其民无所争竞,宽大淳淳,故曰其民淳淳也。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立刑名,明赏罚,以检奸伪,故曰其政察察#3也。殊类分析,民奸争竞,故曰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言谁知善治之极乎, 无可正举,无可形名,闷闷然而天下大化,是其极也。正复为奇,以正治国,则便复以奇用兵矣,故曰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 立善以和物,则便复有妖之患也。 人之迷,其日固久。 言人之迷惑失道固久矣,不可便正善治以责。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以方导物,舍去其邪。以方割物,所谓大方无隅。 廉而不剧, 康,清康也。剧,伤。以清康清民,令去其邪,令去其污,不以清康刿伤於物也。 直而不肆, 以直导物,令去其僻,而不以直激沸於物也,所谓直若屈也。 光而不惧。以光鉴其所以迷,不以光照求其隐匿也,所谓明道若昧也。此皆崇本以息末,不攻而使复之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天地之大,世俗之見有所眩而不知也。蓋福倚於禍,禍伏於福,譬如晝夜寒暑之相代。正之為奇,善之為妖,譬如老稚生死之相繼,未始有正,而迷者不知也。夫惟聖人出於萬物之表,而覽其終始,得其大全,而遺其小察,視之閥悶,若無所明而其民淳淳,各全其性矣。若夫世人不知道之全體,以耳目之所知為至矣。彼方且自以為福,而不知禍之伏於其後;方且自以為善,而不知妖之起於其中。區區以察為明,至於察甚,傷物而不悟其非也,可不哀哉。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劇,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知小察之不能盡物,是以雖能方能康,能直能光,而不用其能,恐其陷於一偏而不反也,此則世俗所謂悶悶也。
标签: 太乙真人是道教的吗 、 道家感悟人生 、 三清道祖 、 道教的三大祖师爷是谁 、 中国现在最厉害的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