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物复苏的春天,客家文化以其深厚的民俗底蕴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处世观念和风俗习惯,都保留着中原先辈的一片光芒。他们以水稻种植为生,以丰收庆祝,形成了浓郁的稻作民俗。
从播种开始,客家有“挂田钱”、“祭秧田”的仪式;到插秧时,又有“开秧门”、“关秧门”之俗。每年第一次插秧叫“开秧门”,而结束插秧那天则称为“关秧门”。待到稻谷即将收获时,农历六月份的客家人便要纷纷品尝新谷,而收获完毕后,他们会举行感恩宴席,全家欢聚庆祝丰收。
在粤东地区,有一种名为“挂田钱”的祈丰仪式。在削好的竹竿上粘糊纸钱,将其挂在秧田中间,以此祭奠土地神,祈求他向上天多奏好事,以保丰收。此外,还有一种祭祀习惯,即在播种前,在田边插三支香、挂三张纸钱,并做艾米(即艾叶清明粿),希望自己的禾苗无病无灾茁壮成长。
赣南地区则有一个关于护秧神的美丽传说:古时候,一位姑娘叫做普照,她能歌善舞又能插得一手好稻苗,但遭到了土司强迫嫁给他作为小妾,最终她变成了护佑农作物成长的小女神,这个故事体现了客家的愿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当播种之日来临,人们会选择吉日下陷并诵念祝文,用红线扎好三张纸钱包于香头,再将香放入田埂旁,同时鸣爆竹祷告社稷之神。随后,把已发芽的稻子播入地中,并且通过各种方法如戴斗笠、紧闭嘴巴等来保护新生的植物。此外,每当看到禾苗初露头部,就会端上斋饭送到田边供奉五谷神,为其茁壮成长祝福。
至于开启农业季节,那就是著名的“开秧门”,这是对土地最崇高敬礼的一刻。当这一切都准备就绪,便是全村的人们齐心协力进行莳耕活动,此时酒肉菜肴加倍,被称作莳耕酒。在这个特别的时候,不仅邀请亲朋好友相助,还请能手用大盘子来挖掘出第一批新鲜出炉的大米。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一年中的每一粒米都能够获得最好的照顾和呵护,让这片土地再次繁荣昌盛。
而二月二日,则是另一种不同的庆典。那一天,无论是在广西还是其他地方,每个家庭都会吃面条、春饼或爆玉米花,以及猪头肉等食品。而所有食物都冠以龙字,如水饺叫龙耳;春饼叫龙鳞;面条叫龙须;米饭叫龙子;馄饨叫龙眼。这背后还有一个传说:武则天时代,因为玉皇大帝禁止三年内降雨,只有一位掌管天河的小龙偷偷降了一场大雨,因此被玉帝打下山顶压制,那块碑上的文字就是:“龍王降雨犯天規,当時處置。”
这样的传统与习俗,是如何让我们想象着那些早期居民对于自然力量以及生命力的敬畏与热爱呢?正如他们所说的那样,“不见君侧,无何事也。”然而,在这样简单而又充满意义的事情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悠久的情怀,也许这才是真正使我们的文化不断流动与更新的地方。
标签: 道家学说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 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 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 、 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有 、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