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客家人的元宵节庆祝活动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旨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添丁添财。正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也是客家民间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这一天,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人们通过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和上灯等活动来庆祝。
闹花灯:
除了汉族地区常见的悬挂或固定场所展示的花灯外,客家地区还有自己独特的闹花灯方式,如连城芷溪“出案花灯”,由近百个各式小花灯组成,一株大花灯,由一人擎着,在正月初一至十一之间巡游,争奇斗艳。
迎古事:
“迎古事”也是重要项目。“古事”是以孩童化妆成各种古代人物固定在铁架上抬着巡游,最著名的是连城罗坊“走古事”。它的特点是规模大和有浓厚的竞技性。一棚古事需壮年男子80余人,轮流一次18人扛抬奔跑。
舞龙舞狮:
客家民间一如汉族对龙崇拜意识,在元宵期间到处都有“舞龙”。但除平时所见一般的大龙之外,还有自己浓郁的地方特色,如打船灯,是客家特有的节庆活动形式。表演双人船灯时,一人藏身船舱,以挎带扛起船 lamps 舟头舟尾一艄公、一艄婆持桨边划边行边说唱;单人船 lamp 船体较小无船篷,由演员一人挂于肩上,边划边唱边舞蹈。
烧炮游大龙:
每逢正月十四夜晚,每户购1万至10万响鞭炮,用门板作垫,将爆竹圈成三角形悬挂屋前空坪上。次日凌晨1时许村民用轿抬着三太祖师举旗敲锣打鼓自北村至东南村一日。在此过程中燃放悬挂在屋前的鞭炮,每到一家的门前祭拜后燃放鞭炮,其声音震耳欲聋火光冲天硝烟弥漫称为烧炮取一年大发吉利之兆。
游大龙与烧火龙:
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龙从90节到150节不等,每节4米,有“天下第一 dragon”之誉。大龍出遊前先由10多个人带上工具查修龍路。祭拜完毕,大龍頭在爆竹声中起驾开始出遊,每節龍身順序跟隨直至指定地点與龍頭逐一步調接合。大盞後,全體抬者競相往回跑誰先達家誰最吉利。在這種風潮下,這個活動已經歷400多年的歷史了,不僅讓當地居民對未來生活充滿期待,更成為了一種傳統文化遗产。
标签: 道家的二十六个真人是哪些 、 历史上著名道士 、 道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 道教协会 、 道教七十二位全神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