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的来历揭秘昆山元宵习俗之谜

旧历的“年”从腊月廿四夜的“送灶”,延续到正月十五“上元节”结束,乃是世界上时间跨度最长的节日,而元宵节又把“年”的气氛推向高潮。元宵节重在一个“闹”字,是中国的狂欢盛会。《昆新两县合志》记载:“上元节,鸣金达旦,曰闹元宵。”这段时光被民间称为灯会,所以又被称为“灯节”。《昆新两县合志》还提及:“上元,挂点灶灯,凡三夜。”至正月十八收灯。

在那充满璀璨星辉如繁星落地的大街小巷中,舞龙舞狮、踩高跷、荡湖船和江南丝竹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图画。孩子们手持兔子灯、鸟兽灯,在通宵达旦热闹非凡的街道上奔跑嬉戏。而城隍庙看灯则是昆山独有的风俗之一。在那里,有着一盏名为大珠灯的大型琉璃灯,每逢元宵夜放下让群众近距离观赏,为居民所珍爱。

清代昆山儿童扮演戏文角色的角色追打纸团团转,即走马灯,这个活动后因奢华而被淘汰,但随后发展出了六面绘有戏曲或传奇人物的小型纸灯,可以自动回转,这便是我们今日仍能见到的走马灯。

据老一辈回忆,在城区南街上的木匠公所里,一些身强力壮的人物擅长舞龙,他们技艺超群,无论如何翻身舞动,都不会熄灭内置蜡烛的事实,让人赞叹不已,被周边各乡邻居誉为老龙,并常请出表演或竞赛。此外,《昆新两县合志》还记载了乡村中的桥塔和桥塔上的八层八角形彩色燈籠,每个角有八盏燈,将整个地区照亮,如同远处闪耀的明信片,因此被称作塔燈,从初九持续到十五日止。

此外,还有一种妇女于这一晚举行走三桥仪式,以消病防灾并求得吉祥。这项传统不仅限于这一天,也在婚庆喜事、生日庆祝以及婴儿满月等其他场合进行,不限于女性,也包括男女老少参与。一首流行民谣描绘了这个习俗:“走三桥即可避瘟神;孩子学书读书多;青年事业步步高;少女青春更苗条;老人童颜永不老。”

此外,还有云集巴城寺烧香祈求丰年的习俗,以及占卜吉凶。此刻每个人都期待着享受这美好的时光,而这些传统活动也成为他们共享欢乐的一部分。在某些地区,比如张浦、千佛潭、小淀山湖以及北部一些乡镇,上述扬糊涂(亦称扬粉粥)羹将在晚餐中占据中心位置,其味道鲜美且营养丰富。最后,“打电迷”也是该期间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与春联一起,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