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良先生《清风亭》剧照。

      京剧《清风亭》是一出著名的关于孝义的老戏,讲的是张元秀夫妻无子,捡了个婴孩张继保抚养,张继保成年后找到亲生爹娘,又中了状元,却拒绝与张元秀相认,老两口悲愤交加自尽身亡。这出戏早在明代即有雏形,清末成为广受欢迎的常演剧目,时称《天雷报》,到1928年经马连良改编为全本大戏,马派、麒派各有不同风格的演绎。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京剧发展的一个巅峰,艺术家们创作出了一批至为经典的剧目,无论是新编戏,还是整理改编的老戏,都具有空前绝后的艺术魅力,《清风亭》就是一例。原本《天雷报》一开场就是夫妻失子后的互相抱怨:“老无才,大不该,我恩养一子接后代,今被你终日来拷打,不该将他赶出门外……”戏中张元秀的形象,相当扁平,正如传统老戏中大部分父亲一样,一味严厉蛮横,养儿只为防老,育儿全靠棍棒,以至于张继保在这样的严苛管教下逃走,都显得十分之有情可原。

        到了马连良的改编本里,张元秀变成了一个形象丰满、有血有肉、可爱又可敬的老人家。此本把清风亭认子扩展成拾子、失子、认子三大段落,每个段落里张元秀夫妻的年纪跨越十数年,心态也相差很大,以京剧的程式来表现,就是外化到每一个具体的神情、身段和动作上,使得整出戏丰富,处处可圈可点。马先生有云:“以老生的脚步为例,《清风亭》张元秀、《四进士》宋士杰、《甘露寺》乔玄都是白胡子老头,但是人物的身份、性格、穿戴、处境不同,出场的脚步就不能完全一样……”

        什么叫演技啊,这才是真正的演技。其实何止是出场的脚步不一样,《清风亭》里张元秀每次出场,都仿若变了一个人。“拾子”时刚入花甲,心境愉悦,念白浑厚,虽然手持拐杖但是身段稳健;“失子”之后忧郁成病,对拐杖的依赖明显增强,吐字也变得衰弱低沉;到“认子”一折,已是贫病潦倒,发音垂垂苍老,整个人都弓下来,全靠拐杖支撑……如此生动的表演细节,正是马派做工老生戏的精髓所在。戏中也更多地渲染了张元秀的父子情、夫妻情,张元秀对待张继保,从老戏中一味的打骂,变成怒气难遏时的假打,尤其强调了失子之际的痛心与不舍,使后来张继保不认父母更显黑心;老两口也从老戏中简单的斗口,深入刻画成为相濡以沫的老夫妻,虽然仍有斗口一场,但是设计精微,活画了两个嘴碎心软的老人形象。至于老两口表达各种激动情绪的身段,造型之精,表演之繁,更是集中凸显了京剧的舞台美感,真是不看不知道,只靠两个老头老太太支撑到底的戏,也能这么好看。

        遗憾的是,戏中原有的“雷殛张继保”的结尾,由于涉及封建迷信,如今演出中大都取消了。其实天雷劈死不孝子,这是多么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意愿的痛快淋漓的结尾啊,就算雷神他老人家不方便出场,改成《陈三两》《金玉奴》那样,由上级清官出面惩治恶人也好嘛。现在的版本都只演到老夫妻悲愤自尽,张继保扬长而去,全剧就此告终,这戏看得,够郁闷好几天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