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國居住的列子,四十年間,無人識破他的真諦。國家大夫和君主都想請教他,但他們並不理解他的智慧,就像眾多百姓對於天地運行的奧秘一樣迷惑。為了迎合衛國的求婚,他被迫離開自己的地方。
當時,有一個名叫壺丘子的哲學家曾經說過:“有生而不生的現象,有化而不化的現象。不生者能夠生成新的生命,不化者能夠轉變成其他物質。而那些能夠生成新生命或轉變成其他物質的事物,是永遠活著、永遠變化的。”
這些話語是從《黃帝書》中引用的,它們提到“穀神”永恆存在,這就是所謂的玄牝之門,是天地根基的一部分。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自我形成、自我變化、自我發展和自我消亡的一部分,這種現象被稱為“生死”、“形色”、“智力”和“消息”。
聖人們早已明白到宇宙運作的是陰陽兩者的平衡,所以他們用陰陽來統治整個宇宙。所有具體形態都源於無形狀,而天地如何孕育出這些事物?因此我們說有太易(未見氣)、太初(氣之始)、太始(形之始)和太素(質之始)。這些階段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混沌狀態。
易通透且無定型,一會兒就會變得單一,一旦單一,就會分裂成為七個,一旦七個,就會聚集成為九種形式。在九種形式中找到答案,最终又回到最初的一切。一開始是一切事物的原始形式——清潔輕盈的地球元素與重濁的地球元素相結合,以創造出人間;地球含蓄精華,而萬物通過它來發生。
「天地沒有完成的事業」,「聖人也沒有完成的事情」,「萬物也沒有完全使用自己」。所以天赋給我們保護覆蓋,地球賦予我們身軀,聖人的職責是在教導,而各種生物按照其本性應該遵循。然而,即便如此,天也有弱點,大地也有優點,聖人也有局限性,而生物也有共同點。
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起源,都有一定的終端,並且每件事都有其固有的本質。但是,只要你深入探究,你將發現那根本不是什麼起源或終端,它們只是一連串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不能認為某件事是不斷存在或者不存在,因為它總是在改變。你可以聽到聲音,但聲音實際上是由空間中的振動所產生的。你可以看到顏色,但顏色實際上是由光線通過不同波長所造成的。你可以品嘗味道,但味道實際上是一系列化学反應在你的舌頭上的結果。
任何事情只要你追求,那麼它就會自動呈現在你面前。如果你想要找到答案,那麼答案就會隨著你的進步而顯示出來。但如果你停下腳步,那麼即使再努力,也難以達到目的。正如《黃帝書》所言,“生命動了,不再需要更多生命”,“運動了,不再需要更多運動”。
孔子遊覽山脈時,在郕野裡遇到了榮啟期,他正在進行一些活動。他問孔子:“您喜悅於何處?”榮啟回答:“吾喜悅甚多。我珍惜因為是我的人,我更珍惜因為是我男人。我還珍惜因為我已經生活了九十年。”孔子は說:“善哉!懂得寬容的人啊!”
林類白髮蒼蒼,用春衣披肩,用拾穗器收割舊田,並且唱歌跳舞。他穿過田野望向孔子笑著說:“那位老翁似乎值得與他交流!”孔子は同意後去找他聊話,但是林類卻繼續工作,不留意他們。他繼續工作也不停止歌唱直至晚上了。最後,他微笑著回應:
“我哪裡感到後悔呢?”
孔子的弟弟貢問他为什么不勤奮工作,又不競爭時間,又没有家庭,没有妻室,而且快要死去了,又怎麼樂此不疲?林類笑著回答:
“我享受的是人人都有的幸福,只有人卻常常害怕。那就是長壽。如果大家都不競爭時間,我才能活这么久。如果沒有人結婚,我才能享受这样自由。”
貢問林類:“死亡是好事嗎?”林類回答:
“你知道嗎?死亡跟生活是一回事。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不知道是否会重新开始。这让我明白,这个世界并不是那么固定不可变动。”
晏子的言葉中提到,“古代有过死亡,这对仁慈的人来说是一个安息的地方,对于非仁慈的人来说则是一个坑陷的地方”。死亡实际上就是一种福祉,因为只有通过死亡,我们才能够真正放下一切,让我们的灵魂得到休息。而古代称呼已经去世的人为归隐者,就是因为他们返回到了自己的本土,从而失去了这片土地。这其实与那些远离家乡,无论走多远,都无法归还的心灵相同,他们可能会被认为疯狂无序。而另一方面,有些人虽然聪明但却忽视了这些,因为他们忙于修炼名声,并将自己展示给世间看,却忘记了最终都会落幕。这两种情况都是失误。而世间总把一些东西拿来比较,将圣贤与凡人区分开来,只有圣贤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该舍弃。
人们问列子说:“虛空是什么價值?”列子回答说:“虛空没有價值。”然后列字又接着说道,“除了靜默以外,再没有比虛空更好的名字。不过靜默也是虛空,它们各自分配好了位置;取也需與,也失去了原先擁有的東西。”
粥熊說:「運轉滅亡已經開始,上下的調整完畢,看看這樣的情況怎麼辦?所以有些東西在那邊損耗掉,在這邊增加起來,在這裡增添起來,在那裡減少下去。損耗加倍成長,加倍損耗隨着時代隨着命運而流逝。一往情深相依相持,可是不允許細致觀察;疇覺哉?
凡是氣息未曾停止推進過,一般外貌未曾突然改變過;亦如同從少年時期逐漸老邁成人一般,其日夜月年的外表毫無差異;皮膚毛髮指甲等隨著歲月逐漸枯萎落去,如同嬰孩時候尚未完全停止成長一般。」
标签: 先秦道家代表人物 、 我国道教创始人是谁 、 道家文化不同时期代表人物 、 明朝道教代表人物 、 道家典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