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龙门洞的大山里,一位名为丘处机的道人,在公元1180年的春天,改变了这座大山的历史和命运。他的来临不仅开启了一段修行之旅,也为这座神奇秀丽的大山留下了传承千古的全真龙门法脉。
丘祖在磻溪六年,以深厚的儒学功底,精研道学精华。一方面践行丹功,一方面吟咏作诗,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与修道并进。在磻溪,这段岁月是道学与文化的理论结合,为后来的成就奠定了深厚基础。
丘祖迁居龙门,是出于师兄马丹阳祖师有意安排,或是因爱上了龙门洞胜景佳境愿意留在那里。从他所写诗中看,有命运安排,有自己乐意居住的情感。他对龙门山水有一种溢于言表的好感,对此,他说:“胜境无穷言不尽,临风时雇以挥毫。”
初来龙门时,衣食住行依然清苦,但由于林中有信众送甘粮解决吃饭问题,所以已经不是当年磻溪乞食景象。他说:“饮食高呼天外鹤,摩云仰看峡中雕。”他认为诗写得再好,即使与李杜齐名,也是无用的,只需从实际功夫做起。那既然不作诗,又将何为?“时时皂白浮沉景,显贯真空慰寂寥”。每日里打坐,在静定中空贯灵台抱元守一凝神调息。
大约在第三年到第五年,即龍門中期,由於求師問道、慕名拜訪的人多了起来,上至公卿王妃、下至士庶百姓等車水馬龍,不斷有人來訪問。他用詩來談道論修行,用詩教化对方,並且针对每个人的不同具体情况,因才施教,为他們指出一條適合每個人自己的正確修行之路。
當時統領一方軍隊的將軍,他告訴他:“但能慈忍荒淫便能名挂仙衔”,對於一個當時統領一方軍隊的將軍,這種答覆可以說是非常有契合實際教誨意味。此時の丘祖,大隐思想已占据主导地位,他寫著:“侧磬悬钟,慕巢由,隐沦活计萧索”,心怀慈悲,将世事看破,将万缘放下才能返璞归真。
然而太平岁月不会长久,最终自然灾害频繁降临,大旱之后瘟疫和饥饿接踵而来。面对这些困难,他痛心疾首,用詩抒发情感:“天苍苍兮临下土,胡为不救万灵苦”、“仰天大叫天不应,一物细琐徒劳形”。他的心怀济世利民之心,使他的修炼更加坚定,而他的名字也随着时间被载入史册,被尊称为“全真七子”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