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道教高人丘处机龙门七载修道历程

在陕西龙门洞的春天,公元1180年,一位名为丘处机的道士到来,他将改变这座山的历史和命运,为其留下了全真龙门法脉。丘祖初至磻溪,后迁居龙门洞山,是金大定二十年的春天,当时他三十二岁。

在磻溪六年的修炼中,丘祖以深厚的儒学功底精研道学精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他不仅在道学上有所成就,也写诗吟咏,与世间事保持着距离。在磻溪期间,他可能是出于师兄马丹阳祖师的安排,或是因对龙门洞的胜景佳境而愿意留下。

西迁陇右,幽居石室

公元1180年的春天,对于陕西的龙门洞来说,春色似乎来的比以往要迟一些,在等待中,一位衣着简朴且又超凡脱俗的道人,出现在了龍門洞的大山里,他姓丘,名處機,這是注定日後要被載入史冊的一天,這正是這位孤獨來訪者的改變歷史和命運為這座神奇秀麗的大山留下傳承千古全真龍門法脈玄裔萬世。

初來龍門時丘祖一人獨居,所以要親自到林中取柴,但他的心態不同於常人,他說:“不怨深山自采樵,山中自有好清標。”他認為苦行是一種修行之路,而非苦惱。

在龍門期間,所居之洞即現在龍門道院中七真樓後面的石洞,是當年處機修真炼养之所。現已祀有處機坐像,其磨性石,又叫炼丹石,是當年處機在龍門時候所留之物,用於凝神定、磨炼心性,每天把這塊石頭從山上滾下去然後再抱上山,以此反復、日積月累、年復一年,使一塊凹凸不平并不規則的一塊岩石,被磨成了太極球狀圓形。

《詩》云:“分明一粒混元珠,雲龕七載見功夫;凝神定慮勤修習悟徹便是龍門路”。這個地方對於練氣養生非常適宜,有著豐富的人文地理資源。

然而,這段時間內最大的變化之一就是周圍環境逐漸擴展,因為他的學問遠播,不僅吸引了許多求學者,也使得龍門成為一個重要的地方。雖然如此,但他仍舊保持著與世隔絕的心態,並繼續進行自己的修行。

隨著時間推移,更多的人們開始尋找他的指導,他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智慧和見解,並給予他們建議。在這個過程中,他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自然災害帶來的人間苦難。他寫了一首詩《因旱作》,描述了大旱帶來的地殘情景,以及《愍物》中的哀嚷聲:

“砾石流金万物焦,

溶肠裂背群生苦。”

他感到了悲痛,并呼籲上帝救助受難者。他明白自己不是只為個人追求卓越,更應該關懷民眾和社會。但無論如何,這一切都未能阻止他的精神追求,即使面對困境與挑戰,只要持續前進,就能獲得更高層次的事業成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