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10上仁5圣主利民诗解 题文诗:食者人本,民者国基。人君有情,上因天时,下尽地理,中用人力。群生遂长,万物蕃殖。春伐枯槁,夏收百果,秋蓄蔬食,冬取薪蒸,以为民资,不乏无用,不传尸身。先王之法,不掩群而取镺镸兆,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不祭豺兽之前,无通于野;不祭獭鱼之前,无入于水;未击鹰隼之前,无张罗网;草木未落前,无斤斧入山林;昆虫未蛰前,无火田烧杀;育孕不牧前,无探鷇卵藏;鱼不长尺前不得取,大犬豕不期年前不得食,是故万物之发若蒸气出,上应以修备富国利民之道也,即使目不能见足行之,又何必忘初心?欲利民者,以真诚待之,则自养自备矣。
老子曰:古者明君取下有节度,用财如流水,有余则补不足,使人民安乐、国家富强。其憯怛于民也,如国家饥饿时,每日只能吃得勉强充饥的粗粮,而在严寒季节也不给予人们保暖的皮衣与衣服,与人民同甘共苦,所以天下就没有悲愁的人了。但是闇主却不同,他不知如何去满足人民的需求,只是不断地征税和搜刮百姓,从而使他们疲惫透顶、财尽力竭,没有时间来耕种或织布来供养自己,这样就导致了君臣之间相互仇视。而且为了生存,一个人辛勤耕作,也不过十亩土地一年只能收获四石粮食,一家妻子老弱,全凭一个人的劳动才能维持生活,如果遇到灾害,更是让人心疼。如果是一个贪婪暴躁的统治者,那么他会无所畏惧地夺走所有东西,就连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无法保障。
注释:
老子的原话:“夫唯精一,可以名诵。”
“然后取奉”指的是“然后再次去拿”,即在确保人民生活稳定之后,再从剩余资源中抽调一些用于自己。
“曾孙”字误写成“曾孙”,实际上应该是“曾孙”的意思,即后代。
“轻重”字误写成“轻重”,实际上应该是“轻重”的意思,即大小。
“蒸馨气出”应改为“蒸馨气出”。
标签: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道士 、 道家思想创始人 、 道家著名人物都有谁 、 道家学者 、 道家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