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风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太上,谓古代无名的君主。下知有之者,是指下层知道上面存在着君主,但不必然臣服于他,这种质朴的态度是可取的。其次,亲之誉之。这意味着人们因为亲近而赞扬他们,因为他们的德行和恩惠可以看到和称赞,所以人们爱戴并赞美他们。其次畏之。这是通过设立法律来治理人的方式。而其次侮之。这是通过禁止多余的命令、繁文缛节,使人无法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被欺骗和侮辱。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说明君主对下层缺乏信任,而下层则回应这种缺乏信任,从而欺骗了君主。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即犹兮,其贵言道德高尚的人物,他们讲述的是太上的事务,就像在谈论重要的事情一样,对话中充满了尊重与敬意,以免偏离正道失去自然状态。
功成事遂,则谓天下太平。大众都认为我自然做到了这一点,大众不知道君王深厚的德行,只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做罢了。
俗薄第十八 大道废时,无仁义。大道盛世时,每个家庭都有孝子,每个户籍都有人忠诚可靠,但仁义却看不见。大道废弛,不再使用,那些恶劣的人开始出现,这时候才有仁义可以传承下去。当智慧出现的时候,有大假象。在那些聪明但贬低德行而推崇语言、贬低品质而推崇文字的人当中,最终产生了一些奸诈的小伎俩。在六亲关系中,没有孝慈相互关照;六纪(即国家制度)断绝,家人之间也不再团结,这时候才会出现一些孝慈相互扶持的情感。此外,在一个混乱的情况下的国家,有忠臣能够匡正他的君王。
还淳第十九 绝圣绝智制作反归元始。大禅师垂象,大儒作书,不如三皇结绳无文。不用智慧,不用超脱常规的心灵,只要保持一种简单真挚的情感,那么人民就会得到百倍的利益。农事得以修复,因为没有私欲公权能统一。一旦放弃仁义,一切恩惠就消失,一切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但民众还是会恢复到原来的孝顺慈悲心态,因为这种心态本身就是一种深厚的情感基础。当我们抛弃巧艺和利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做真实。当我们拒绝过分追求财富和权力,我们才能避免邪恶行为。那时候盗贼不会存在,上面的公正能让一切变得清晰,而底下的私欲也会消失。
异俗第二十 绝学绝术不真,不合于道教经典文本。不愁忧患,因为只要排除浮华,就没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担忧了。而只有那些真正懂得“唯”字与“阿”字之间差别的人才能理解这其中含蓄的情谊。而那些只追求表面的虚饰,却忽略内在精神世界的人,将永远无法触及最根本的问题。
虚心第二十一 孔子的胸怀宽广,他的大胸怀足以包容所有善良且伟大的思想。他坚守的是一种独特的心灵境界,与世俗不同,他只追寻内在的真理,而不是外在形式上的装饰。他并不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或是在社会中的地位去改变自己,只因他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自持,也只是短暂的一生。他所秉持的是一种超越时间、空间、形状等限制的心灵境界——那是一种空性的境界,它超越了人类现有的认知能力。
盥洗第二十二 曲折曲全,小小为体,大大为宇宙;直通直直,屈伸皆宜;洼浑洽盈,如水流入土壤;敝新更换,如衣服更换,以适应季节变化;少多皆得,如滋养万物以至于生长繁荣。如果我们能够像孔子那样胸怀广阔,不固执己见,也许就能达到更高的地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会接受,并且不断学习,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以便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类。
此言非虚妄也!因为它蕴含着普遍性与时间性的哲学思考,它提醒我们要摆脱狭隘视野,要开放我们的思想,让我们的知识体系更新,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颖化思维模式。
虚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律则万物自发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事情按照正常进展的话,没有必要强加自己的意志去干预或控制它们。但如果事情出乎意料,比如突发事件发生,那么果敢行动将是必要的。
象元第二十五 道是一个混沌之前生成万物精气的事物,是地球之前存在的事实之一,它既寂静又孤立,同时保持恒定的状态,它不是声响或者形状,也没有伴侣,没有变动,没有改變周围环境,但是它依然持续运行,而且不会停止或者疲倦,被认为是天地间母体般孕育万物精气。
故曰:吾不知其名,我称呼它为“道”,我未曾看到过它如何表现出来,我不知道应该怎样给它命名,看看万物都是从“道”里产生起来,所以我称呼它为“道”。虽然我不知道具体该怎么称呼,但强行给予名字并非我的选择。我仅仅了解到,“道”的力量使得所有生命都能够存活下去,并使得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我不能解释为什么这样的力量被赋予这个名称,但我确实在这里生活,并由此感到惊叹。”
标签: 道家理想人格的主要内容 、 道家的两大代表人物 、 道教是谁创立的 、 道家人物形象 、 道家学说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