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祯农书》中,耙耢篇第五诗解,探讨的是春耕随手劳作秋收待白背的智慧与道理。诗文中提到:“齐民要术”云:耕地深细,不得趁多;看土干湿,随时盖磨。待一段地总转毕,则横盖一遍,每耕一遍盖两遍,最终三次纵横覆盖;种麦于五月,三次翻土;种麻则五六次翻土,加倍覆盖。但依此法除虫灾外,小旱不至全损。
又云:“春耕寻手劳作,秋收待白背劳作。”因春风多而不即劳作则致地虚燥;秋田湿速劳则恐致地硬。此外,“齐民要术”还说“耕欲廉劳欲再”,指既已 耕耙完准备下种之地非劳不可。“谚语有曰:‘耕而不劳,不如作暴’”。
窃见世人犹以为能了事后仰着土块等到孟春再盖,如冬乏冰雪连夏亢阳徒道秋耕下堪下种!然而真正的农业智慧在于深入研究德道经上的论德,以此指导生产的每一步。故我们必须反问自己,在《王祯农书》中所述的这些技艺和智慧,是不是已经被我们遗忘?或者,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它们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保证丰收的重要性?
正如诗文所言,“苗既出垅,每遇雨时白背,便用铁齿耙轻轻推平”。这不仅仅是对土地的一次整治,也预示着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并非一次性的,而是需要不断重复和调整,使得土地变得更加肥沃。
南方水田转毕即行 耙、 耖,然后就可以开始新的一轮工作。而北方则有其独特的方法——挞——来处理不同的地质条件。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具备一种跨越地域、跨越季节的大局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这些古老而精湛的手艺。
因此,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无论是在寒冷还是炎热的时候,都必须不断学习、实践,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确保我们的土地始终保持最佳状态,从而实现良好的农业生产效果。这就是德道经上的“论德”,也是《王祯农书》中蕴含的一种生活哲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求真务实,不断探索更高层次的农业智慧,为未来留下宝贵财富。
标签: 南华真人在道教的地位 、 现代道教代表人物 、 道家学说人的本质是什么 、 道家有哪几个代表人物 、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