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的“无为之为”,如同道家经典中的自然流淌,像水流般顺其自然。秦末汉初,英雄辈出,是不缺人才的。但能出将入相,而且善始善终者,似乎唯有曹参。曹参为相以“不治事”闻名,却被誉为“贤相”、“名相”,应该是有独到之处吧。
史载:曹参与萧何深交,为布衣百姓时,与萧何相善。后来汉高祖定元功位次时,群臣皆推曹参为第一,认为他身受七十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只因鄂千秋的反对,结果萧何居首,而曹参第二,这导致两人有了隔阂。但萧何临终时推荐了曹参担任丞相。而当听闻萧何病逝,即告仆人赶快收拾行李说:“我将进京为相。”没过多久,便接到了朝庭使者的召唤。此事足见他对萧何的了解,也足见他的知人察事之能吧。
接任丞相后,他选来木讷厚重长者为丞史,对那些言语文辞上苛刻深求的人,都赶走了。他日夜饮酒,不变更举事,一切遵循萧 何时条文。在卿大夫劝谏政务时,他便饮以醇酒,让他们喝得酩酊大醉而去,没有开口说话的机会。
在处理小过失方面,他总是掩饰遮盖,因而大家都安然无恙。在儿子曹窋面前,以惠帝之命询问其父亲:“高帝刚弃群臣而去,您年轻,每日饮酒,不理政务,是怎么忧虑天下事?”但即便如此遭打耳光二百鞭也未改变其态度,只是在朝廷中自称:“陛下自己看与高帝比谁更高明?”惠帝回答说:“我哪里能跟高帝比。”于是他进一步提出:“陛下看我与萧何比哪个更有能力?”惠帝答曰:“好像君不如萧何。”
从这些记载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至少两点值得学习:于己有“自知之明”,于人能“难得糊涂”。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只因当时大乱初定,当局不能再生更多的事端扰民。“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在个人方面是保持了“自知之明”,在国家方面则保证了政策的持续性,使人民能够更加安宁地休养生息。
至于用人的方式,看似遵循道家的原则——守拙、尚愚,并非压制创新精神,而实因当时情形,“尽心守职、勿失此意”就已足够。而且注重团结和宽容,将小过错掩盖起来,使得国府里总是一片和谐平静。当初离开齐国返回朝廷之前,他特别嘱咐后任丞相不要干涉刑狱市场,因为这类事情若干涉过多,便可能引起风波。他认为,“刑狱市场乃包罗万象之所藏污纳垢,其善恶兼容并存,最好让它自然发展,如果管理太严,那么坏人便没有地方可去了,从而可能兴风作浪”。因此,把这件事摆在头等重要位置上。这一做法体现了一种既定的策略,同时也是道家精神的一种体现——料敌机先、未雨绸缪。
如何选择开放还是稳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过,《史记》中提到,在他的统治期间,有一句歌谣传唱:
"摄食法令顗若画一,
由此清净民以宁。
盖棺论定,
非吾王也。”
显然,被历史评价的是正确定策。不仅如此,“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观念使人们明白,无需刻意追求新奇,只要坚持正确,就能够获得成功。这或许就是我们今天仍需学习的一课。
标签: 太上感应篇不能随便读 、 鬼怕的六字咒语 、 道家主要修的是什么 、 大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道教中最有禅意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