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中的曹参犹如行云流水般巧妙地体现了无为之为的智慧

秦末汉初,英雄辈出,但能出将入相且善始善终的,似乎唯有曹参。曹参以布衣百姓时,与萧何相善,被誉为“贤相”、“名相”,其独到之处不言而喻。

史载:曹参与萧何结交于平民身份后来被推崇为功臣时,其身受七十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但因鄂千秋阻挠落选第二位,这导致两人间产生隔阂。然而在萧何临终前推荐曹参继任丞相,并未因此生怨。

接任丞相后,曹参选拔木讷厚重者担任史官,对那些追求声誉的人则予以排斥。他日夜饮酒,不变更已定事宜,全依萧何时代的条文。此举使得朝中卿大夫无法劝谏,只好饮酒醉倒,无机会开口。

他对小过失持宽容态度,以至于朝廷中人安然无忧。他的儿子曹窋曾被问及此事,他怒打二百鞭说:“天下大事,不是你所应当议论的。”面对惠帝责问,他反问:“陛下自视高于高祖吗?”惠帝答非所问,“君不如萧何。”他回应:“陛下说的对!高祖与萧何定天下法令严明,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我等恪守职责,不敢有过。”

从这些记载看,曹 参至少展现了两点值得学习:自知之明和难得糊涂。那为什么他“不治事”呢?正因为当时国家大乱初定,再生扰民无益。他遵循既定的政策,让人民能休养生息。在用人上,他遵循道家守拙尚愚原则,并非压制创新,而是在百姓需要稳定的情况下尽心守职;同时,他注重团结和宽容,使府中总能安宁。

在离开齐国之前,他特别叮嘱后任丞相不要多加干涉刑狱市场,因为这类事情容易引起风波并藏污纳垢。他认为管理太严会让坏人无处存身,最终会导致国家危险。这一策略体现了他的为人和作为宦官的智慧,为政治提供了一种另类启示——通过“无为”实现有为,即利用既有的秩序维护社会稳定,而不是不断革新或干预造成混乱。在历史上,被称颂的是他的这种做法,是一种基于实际情况下的适应性策略。而《史记》中的赞语也证实了这一点:萧何立法清晰,如画;曹参继承前贤,用力不深,只求清净,让民众安宁,这样的治理方式没有问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