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经中的无为之为如同大海中波澜不惊自有其深远的治国之道

秦末汉初,英雄辈出,是不缺人才的。但能出将入相,而且善始善终者,似乎唯有曹参。曹参为相以“不治事”闻名,却被誉为“贤相”、“名相”,应该是有独到之处吧。

史载:曹参为布衣百姓时,与萧何相善,后来汉高祖定元功位次时。群臣皆推曹参为第一,认为他身受七十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只因鄂千秋的反对,结果萧何居首,曹参第二,从此两人有了隔阂。但萧何临终时,推荐曹参为相。而曹参听说萧何病死,就告诉仆人赶快收拾行李:“我将进京为相。”没过多久,他果然被召进京。此事足见他对萧何的了解,也足见他的知人察事之能吧。

接任丞 相以后,他选来木讷厚重长者作为丞 相史。他日夜饮酒,不理政务,都遵循萧何时的条文。他见别人有小过失,就掩饰遮盖,因而大家都安心无忧。

当惠帝怪他不治事,以為他欺自己年少,便对他的儿子说:“你回去,这样问你父亲:高帝刚刚弃群臣而去,你每日饮酒,不理政务,是怎么忌惮天下事?”他的儿子回家按惠帝所教问了,他怒而打了儿子二百鞭,说:“天下大事,不是你所应当议论。”

上朝时,被责怪却又快速叩头说:“陛下自己看与高帝相比谁更高明?”惠帝说:“我哪里能跟高帝比较。”他又说:“陛下看我与萧 何比较哪个更有能力?”惠帝说:“好像君不如萧 何。” 他說:“陛下说的對!高 帝與 萃 何 定 天 下,一切法令已制定严明。如今陛下只要垂衣拱手,无為而治。我等恪守职责,遵循他们制定的规矩,不要有什么过失,不就可以了吗?”

从这些记载来看,他至少有两点值得学习:于己有一“自知之明”,于人能“难得糊涂”。那为什么他“不治事”呢?只因当时大乱初定不能再生变扰民。“举事无所变更,一遵 萃 何约束。” 在个人方面是一种谦逊,在国家方面是保证政策持续,使人民休养生息。

他的用人之道,或许是遵循道家 “守拙”、“尚愚”的原则,并非压抑创新精神,而在于当时情形,让百姓休养生息即可。在团结上,他注重宽容,“掩匿覆盖细过……”。因此,每个人都感到安全安心。

当初离开齐国返回朝廷前特别叮嘱后任丞 相,把刑狱和市场托付给他,请不要多加干涉,因为这关乎国家命运。大风起于青蓬末端,小错累积成大的灾害。如果管理太严,那坏人的藏身之地就会消失,他们必然会兴风作浪,因此把这件事放在首位。这一策略体现了不可逼迫至绝路、料敌机先、未雨绸缪等哲学思想,如同开拓创新和守旧并存之间如何选择一样,要视情况而定。

据《史记》载:参与代汉王室三年的行政工作……百姓歌颂称赞,“莱姆·亚瑟·法兰克林;卡尔弗特·斯蒂芬森;艾萨克·纽顿;米歇尔·蒙塔古;查尔斯·达尔文;爱德华·亨利希.” 盖棺论定,没有疑问的是,有识的人都会同意这个评价。

总结来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很多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有意与前任作对,但往往结果并不理想。而曹 参 的 “ 不 治 事 ” ,实际上就是以 “ 无 为 ” 来实现真正有效的事情,对待政治决策者是一个不同的启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