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的无为之为如同道德经经典中的智慧深藏其中耐人寻味

秦末汉初,英雄辈出,是不缺人才的。但能出将入相,而且善始善终者,似乎唯有曹参。曹参为相以“不治事”闻名,却被誉为“贤相”、“名相”,应该是有独到之处吧。

史载:曹参与萧何相善,为布衣百姓时,与萧何结交。后来汉高祖定元功位次时,群臣推举曹参为第一,将他列于首位,但因鄂千秋的反对,最终落在萧何之后。这导致两人产生了隔阂。当萧何临终前推荐曹参继任丞相时,他接受了这份荣耀,并迅速行动起来。在接任丞相后,他选用木讷厚重长者担任丞史,对那些追求声誉的人则持严格态度,不容其言。

日夜饮酒,无论朝政或国事,都一概遵循萧何时期制定的条文,不轻易更改。他对于劝谏他的官员,用好酒来缓和他们的情绪,使他们醉倒而归,这样就没有机会提起要说的话题。他的用人之道,以宽容著称,对于下属的小过失,只是掩饰过去,让大家都能安心工作。

有一次,惠帝怪罪于曹参不理政务,便命令他的儿子曹窋去问父亲:“高帝刚弃群臣而去,你身为丞相,每日饮酒,不理政务,是怎么忧虑天下事的?”但当儿子按着惠帝的话询问父亲时,结果遭到了打骂。这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方面,即虽然他自知不足,但也能够坚守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至少有两点值得学习:自知之明以及难得糊涂。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当时大乱初定,没有必要再生更多的事端,而是需要保持政策的一致性,使人民能够休养生息。

作为一个管理者,他注重团结和宽容,把握住了国家的大局,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稳定下来。他还强调了不要多加干预,一切事情最好自然发展,因为过度干预可能会激发恶劣势力的反抗,从而危害国家安全。这也是一种策略选择的问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最后,《史记》中提到,在他担任汉代丞 相期间,有百姓歌颂他:“萧何为法,如画;曹参代之,更守勿失。”所以尽管一些人认为他只是简单地模仿前人的做法,但实际上,这种行为并非完全错误,它体现了一种适应时代需求、顺应民情的心态,也是一种对权力的尊重和理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