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的无为之为如同道德经全文和译文中的智慧之泉静默流淌滋养着世间万物

秦末汉初,英雄辈出,是不缺人才的。但能出将入相,而且善始善终者,似乎唯有曹参。曹参为相以“不治事”闻名,却被誉为“贤相”、“名相”,应该是有独到之处吧。

史载:曹参与萧何相善,当时群臣皆推曹参为第一,他身受七十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只因鄂千秋的反对,结果萧何居首,而曹参第二,这导致两人有了隔阂。但萧何临终时推荐曹参为相。而当消息传来时,尽管 曾有人劝谏他,但他依旧坚持其路线,即日夜饮酒,不理政务,以遵循萧何时的条文。

接任丞相后,他选用木讷厚重长者,为丞史,对言语苛刻深求的人都赶走了。他日夜饮酒,无所变更,都遵循萧何时代的法度。卿大夫见此,一再想劝谏,但每次都是饮以醇酒,让他们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再去说,那些人终于没有开口说话的机会。

对于小过失,他总是掩饰遮盖,因而大家都安心无忧。当他的儿子被问及高帝弃群臣而去的事,以及自己年轻未能担此责任时,被打两百鞭。这显示出了他对国家事务认真负责,也显示了他对自己的自知之明和于人难得糊涂。

为什么会选择不治事呢?因为当时大乱初定,不生事扰民,所以一律遵循萧何制定的规矩。在个人方面是有自知之明,在国家方面保证政策连续性,使人民能够休养生息。

他的用人之道,如同道家守拙、尚愚原则,并非压制创新精神,而是在百姓实在经不起干扰的情况下,只要尽心守职、遵而勿失即可。此外,他注重团结崇尚宽容,将小过错掩盖起来,使国府总能保持平静无扰。

在离开齐国返回朝廷前,他特别叮嘱后任丞相:“刑狱和市场不要多加干涉。”理由是在这两个地方最容易产生风波,因此应网开一面。如果过分干涉管理严格,那么坏人的空间就无法存活,从而可能引发更多问题。他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刑狱和市场中善恶兼容并存,如果管理太严,就会影响社会稳定。这也体现了他的慎思熟虑以及料敌机先、未雨绸缪的心态。

如何选择开拓创新还是守而勿失?应当视情况而定。在《史记》中,有百姓歌颂其清净治理民众安宁的情景,“盖棺论定”,证明他没有错误。“一朝天子一朝臣”,很多人为了显摆高明,有意与前任作对,最终往往效果并不佳。而曹参“不治事”的方式实际上实现的是一种“无为”的政治策略,对于作为官员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启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