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汉初,英雄辈出,是不缺人才的。但能出将入相,而且善始善终者,似乎唯有曹参。曹参为相以“不治事”闻名,却被誉为“贤相”、“名相”,应该是有独到之处吧。
史载:曹参为布衣百姓时,与萧何相善,后来汉高祖定元功位次时。群臣皆推曹参为第一,认为他身受七十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只因鄂千秋的反对,结果萧何居首,曹参第二,这导致两人有了隔阂。但萧何临终时推荐了曹参成为丞相。而当听闻萧何病死,他告诉仆人赶快收拾行李说:“我将进京为相。”没过多久朝庭使者果然召曹参进京。此事足见他对萧何的了解,也足见他的知人察事之能吧。
接任丞相后,他选来木讷厚重长者担任丞史,对那些言语文辞上苛刻深求的人都赶走了。他日夜饮酒,不变更举事,只遵循萧何时期制定的条文。在卿大夫们想劝谏他时,他便饮以醇酒,让他们喝完再说话,但那时候人们已经大醉而去,没有开口说话的机会。
对于别人的小过失,他总是掩饰遮盖,因而大家都安心无忧。当他的儿子曹窋作为中大夫,被惠帝怪责因为没有治理国家的事务,而欺骗年幼皇帝,便让他问父亲:“高帝刚刚弃群臣而去,你每日饮酒,不理政务,是怎么忌虑天下事?”
回到家里,由于按惠帝教导询问,被打得遍体鳞伤两百鞭,说:“天下大事,不是你所应当议论。”上朝后被惠帝责怪打儿子,便急忙叩头说:“陛下自己看与高帝谁更高明?”惠帝回答,“我哪里能跟高帝比”。接着又问,“我与萧 何谁能力更强?”答曰,“君不如萧 何”。然后表示:“陛下说的对!高 帝 与 萧 何 定 天 下,一切 法 令 已 制 定 严 明,如今 陛 下 只 要 垂 衣 拱 手,无 为 而 治。我 等 恪 守 职 责,以 不 变 更 之 法 维 持 政 策,不要 有 过 失,就 可 以 了 吗?从 这些 记载 看 来 , 曾 参 至 少 有 两 点 值 得 学习:于 己 有 “自 知 之 明”,于 人 能 “难 得 糊 涂”。
那么,为什麼曾參就這樣做呢?僅因當時大亂初定,用力太過會生變革扰民。“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萧何約束。” 在個人方面是有“自知之明”,在國家方面則保證政策持續,使人民能夠休養生息。
曾參用人之道,或許遵循的是道家的守拙、尚愚原則,並非壓抑創新精神,而是在於當時情況下百姓實際不能承受更多干預,所以只要“尽心守职、遵而勿失”即可。在團結方面也注重寬容,“見人之有細過,以專掩匿覆蓋……”因此,在曾參府裡總能保持和平安穩。
當曾參離開齊國返回朝廷時特別告訴後任丞書:「現在把齊國刑狱和市場托付給你,请千万不要多加干涉。」後任丞書問:「治國沒有比這件事更重要的事情嗎?」曾參說:「不要覺得這就是小事情。要知道,大風起於青蘚之末。刑狄和市場是包羅萬象的地方,有著藏污納垢的地方,其中善惡兼容並存,最好讓其自然,不妨網開一面。如果干涉過多,那麼壞人到哪裡藏身呢?既然壞人無處藏身,那他們怎麼會不來興風作浪?國家怎麼會危險?所以我把這件事放在頭等重要位置上。」
这件事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曾參為人的道,即「不可逼人上絕路」;二是曾參為官的一種策略,即「料敵機先、未雨绸缪」。兩者都是道家精神的體現。
開拓創新是一種策略,而守且勿失也是另一種策略,要如何選擇才對呢?應該視乎現實情況而定吧。据《史记》载:参与为了汉王国,并辅佐刘邦称霸天下的功绩,被赞誉得非常厉害。大约三年的时间内,其权力被逐渐削弱,最终因为健康原因退隐,从此之后再无政治上的活动。这段历史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政治手腕——既能够掌控权力,又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将自己的影响力转移给其他人物,同时保护自己的安全,这是一种很好的处理关系的手法。不仅如此,它还展现了一种关于如何平衡个人兴趣与国家利益的问题,以及如何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战术。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它显示出了一个优秀领导者的敏锐洞察力以及他们处理复杂问题的一般方法。
根据这些记载,可以看出 曾参与至少有一点值得学习:自己明白自己的局限性,同时也懂得适当放手,让别人的才能发挥出来。这正符合儒家思想中的德行之一——宽恕(Shu)或宽广(Jian),这是指宽宏大量地待人接物,使彼此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从而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效率。
这类似于孔子的观点,即认为一个人应该顺应自然界规律,与周围环境协调共存,而不是硬碰硬地去改变世界。这是一个哲学层面的思考,但也有实践操作上的指导意义。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 曾参与虽然并没有像其他一些官员那样积极主动,但是仍旧获得了很大的尊敬甚至崇拜。他提出的"不治"理论其实是一种深刻认识到当前社会状况及其需要,因此采取一种适合当前情况的管理方式。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行为是不负责任或者懒惰,只不过基于对目前社会稳定的考虑,以及对于个人的能力限制进行客观评价。
简而言之,这样的人物可能会吸引很多追随者,他们相信这样的人可以带领他们走向更加安全、稳定的未来。不过,我们必须注意这一点,并且意识到这种类型的人物可能无法带领我们达到真正想要实现的大目标或梦想,因为他们通常倾向于维护现状,而不是寻求变革或创新。
总结来说,我们可以从 曽参与身上学习几项重要技能,比如判断个人能力范围内外,更好地利用团队成员潜力的同时,更聪明地选择是否介入某些具体事件。不过,我们也需要警惕这种模式可能导致的一个风险,就是避免挑战新的可能性并且拒绝探索未知领域,这样的态度可能会阻碍组织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此外,还需留意该模型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应用效果,因为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差异较大,该模型是否适用于所有情况还有待考证。
最后,我想补充一下关于 曽参与 的另一个视角,即我们今天看到历史人物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的表现,但实际上,每个历史人物都具有其时代背景以及独特的心理状态。在我们的讨论过程中,如果我们假设每个人都是站在相同的情境底层的情况下去分析问题,那么就会忽视各自特殊性的影响。而如果我们的目光超越表面,把握住这个关键点,则会发现许多隐藏在传统资料背后的故事及真实感受,以及它们如何塑造现代社会思维模式。如果你的研究方向关注人类心理或者社会心理学的话,你一定会发现这些细节对于解读人类行为至关重要。你觉得呢?
当然,在整个历史进程中,还存在着另外一套力量,也就是那个时代由不同阶级构成的地缘政治格局,这里边包括各种势力的斗争与合作,它们直接决定了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及人民生活质量。当谈及历史时,要全面考虑所有这些因素,因为它们共同塑造了过去,并预示着未来趋势。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究那些关键节点事件背后的动机以及决策过程,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现在人们生活的情况
然而,对于任何一次成功,都有一部分运气、一部分努力、一部分知识、一部分经验,一部分技术支持,再加一份坚持到底的心态。而成功本质上讲,就是不断尝试失败,然后继续前行直至达成目标
最后,我想提出几个问题:
你认为什么样的领导风格最合适?
你认为什么样的决策过程最有效?
你觉得成功包含哪些元素?
希望我的回复满足您要求,您还有其他疑问吗?
标签: 道教法术 、 清静经越念越害怕 、 道家学说的现实意义300字 、 道家的类别 、 玄学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