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如曹参般无为而治道德经全文朗读如同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秦末汉初,英雄辈出,是不缺人才的。但能出将入相,而且善始善终者,似乎唯有曹参。曹参为相以“不治事”闻名,却被誉为“贤相”、“名相”,应该是有独到之处吧。

史载:曹参为布衣百姓时,与萧何相善,后来汉高祖定元功位次时。群臣皆推曹参为第一,认为他身受七十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只因鄂千秋的反对,结果萧何居首,曹参第二,这导致两人有了隔阂。但萧何临终时推荐曹参为相。而当曹 参听说萧何病死,他告诉仆人赶快收拾行李,说:“我将进京为相。”没过多久,即朝庭使者果然召曹 参进京。此事足见他对萧何的了解,也足见他的知人察事之能吧。

接任丞 相后,一切举措均遵循先前由萧 何制定的条文,不轻易更改,以维持政策连续性,使人民安宁。他日夜饮酒,无论卿大夫如何劝谏,都给予好酒,让他们醉倒而去,没有开口说话的机会。这正体现了他宽容和守拙之道。

他的用人之道,更是深得民心,他注重团结和稳定,不强求创新,只要官员尽心守职即可。他曾叮嘱后任丞 相,对刑狱和市场不要过度干涉,因为这类事情如果管理太严,就会让坏人无所依归,从而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开拓创新是一种策略,而守而勿失也是一种策略,其选择应视情况而定。在历史上,有些人的改变甚至导致政权更替,而 曺參則通過「無為」來實現有為,为政者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启示。

总结来说,《老子》中提倡的是一种自然、顺应天理的人生哲学,而在古代政治实践中,“不治事”的做法却也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智慧,它表明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守拙”、“尚愚”的原则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与稳定,为国家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