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汉初,英雄辈出,是不缺人才的。但能出将入相,而且善始善终者,似乎唯有曹参。曹参为相以“不治事”闻名,却被誉为“贤相”、“名相”,应该是有独到之处吧。
史载:曹参为布衣百姓时,与萧何相善,后来汉高祖定元功位次时。群臣皆推曹参为第一,认为他身受七十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只因鄂千秋的反对,结果萧何居首,曹参第二,因而两人有了隔阂。但萧何临终时推荐曹参为相。而当得知萧何病死,他告诉仆人赶快收拾行李,说:“我将进京为相。”没过多久,便朝庭使者果然召曹参进京。此事足见他对萧何的了解,也足见他的知人察事之能吧。
接任丞相以后,他选来木讷厚重长者,为丞史,对那些言语文辞上苛刻深求的人,都赶走了。他日夜饮酒,将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时条文。在卿大夫面前,不理政务,都想劝谏他。他便饮以醇酒,让他们喝完,再想说话,又给好酒,使他们直到大醉而去,没有开口说话的机会。这就是他的“无为”。
他的儿子 曾被惠帝怪责,以此指责他不治国事,但其实这正是因为在个人方面自知其明,在国家方面保证政策持续性,使人民能更好休养生息。
他的用人之道,如同遵循道家的守拙、尚愚原则,并非压制创新精神,而是在当时情形下百姓实在经不起干扰,所以,只要尽心守职、遵而勿失就好,同时注重团结和宽容,即使在小过失上也专掩匿覆盖,以保持府内和谐。
曾叮嘱后任丞相:“我现在把齐国刑狱和市场托付给你,请你千万不要多加干涉。”后任问:“治国没有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吗?”回答说:“不要以为这是小事。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刑狱和市场是包罗万象之所藏污纳垢之地,最好任其自然,不妨网开一面。如果干涉过多,那么坏人到哪里存身呢?既然坏人无处存身,他们岂不是要出来兴风作浪?所以我把这件事摆在头等重要位置。”
这种做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作为人的品质,即不可逼迫别人走绝路;二是作为官员的手段,即料敌机先未雨绸缪,这都是道家精神体现的一种策略选择问题应当视现实情况而定。
据《史记》载:参与代汉高祖刘邦三年的宠臣……百姓歌颂曰:“萧何立法画图圆满;CAO 参继承其业,无改易自守持。”
总结来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很多为了显示自己高明,有意同前任对着干,但往往效果不好。而CAO 参通过“无 为”的方式实现有 为,对管理者是一种启示。不过如何选择开放与保守之间的手段,还需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标签: 诸子百家中道家思想有哪些 、 无欲则刚是谁说的 、 道教的境界划分 、 怎么练出第一股真气 、 道家思想核心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