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的无为之为如同道德经中感悟最深的一段话宛若比喻中的智慧之泉

秦末汉初,英雄辈出,是不缺人才的。但能出将入相,而且善始善终者,似乎唯有曹参。曹参为相以“不治事”闻名,却被誉为“贤相”、“名相”,应该是有独到之处吧。

史载:曹参为布衣百姓时,与萧何相善,后来汉高祖定元功位次时。群臣皆推曹参为第一,认为他身受七十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只因鄂千秋的反对,结果萧何居首,曹参第二,从此两人有了隔阂。但萧何临终时推荐曹参为相。而当天夜里,他告诉仆人赶快收拾行李:“我将进京为相。”没过多久,其实朝庭使者果然召他进京。此事足见他对萧何的了解,也足见他的知人察事之能吧。

接任丞 相以后,他选来木讷的厚重长者,为丞相史。他日夜饮酒,无所变更,都遵从萧何时期设定的条文。卿大夫们想劝谏,但都被喝醉而去,没有机会说话。他掩饰小过失,因而大家都安心无忧。

他的儿子 曾在中大夫位上,被惠帝怪责说:“你父亲不理政务,以為欺君。”因此问他:“高帝刚刚弃群臣而去,你年轻皇上每日饮酒,不理政务,是怎么忧虑天下事?”然而,当他回家按这句话询问父亲时,被打得二百鞭,因为说的是国家大事不是儿子该说的。

当面质疑自己的能力与老一辈的人物进行比较后,他解释道:“如今陛下只要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我等恪守职责,不要有什么过失,不就可以了吗?”从这些记载来看,他至少有两点值得学习:于己有“自知之明”,于人能“难得糊涂”。

那么为什么会让别人觉得他“不治事”呢?因为当时乱世初定,再生乱扰民是不合适的,“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个人方面是自知明鉴,在国家方面保证政策连续性,使人民能够休养生息。在用人的方式上,又像是遵循道家的原则,“守拙”、“尚愚”,并非压制创新精神,而是在那时候的情形下,只要“尽心守职、遵而勿失即可”。同时注重团结和宽容,将所有细微过错掩盖起来,因此府内总能安宁无扰。

在离开齐国返回朝廷之前,对后任丞 相特别叮嘱不要干涉刑狱和市场,这些事情对于一个地方官来说极其重要,就像风起于青草之间一样。一言以蔽之,即刑狱市场是处理各种事情的地方,更容易藏污纳垢,所以应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如果管理太严,那么坏人哪里存身?既然他们找不到栖息地,他们岂不会出来作乱,让国家危险万分?

这件事既体现了他的品德——不可逼迫至绝路;也体现了他的政治策略——料敌机先、未雨绸缪。这两种策略都是道家精神的一种体现。在选择开拓还是守旧的问题上,要视情况而定。当人们歌颂着他的治理方式时,有一句歌词表达出了对他的评价:“萧何定法画一笔;曹参继往开新篇。”

尽管历史人物无法完全符合现代标准,但在某些层面,他们确实提供了一种另类启示,即通过一种叫做‘无作为’或‘顺其自然’的心态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人作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