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的无为之为如同道家婚书中的智慧巧妙地将行动与不动相结合

曹参的无为之为,犹如道家婚书中的智慧,巧妙地将行动与不动相结合。秦末汉初,英雄辈出,是不缺人才的。但能出将入相,而且善始善终者,似乎唯有曹参。曹参为相以“不治事”闻名,却被誉为“贤相”、“名相”,应该是有独到之处吧。

史载:曹参为布衣百姓时,与萧何相善,后来汉高祖定元功位次时。群臣皆推曹参为第一,认为他身受七十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只因鄂千秋的反对,结果萧何居首,而曹参第二,这导致两人有了隔阂。但萧何临终时推荐了曹参作为丞相。而当萧何病死后,他告诉仆人赶快收拾行李,说:“我将进京为丞相。”没过多久,便朝庭使者果然召他进京。此事足见他对萧何的了解,也足见他的知人察事之能吧。

接任丞相以后,他选来木讷厚重长者为丞相当史,对那些言语文辞上苛刻深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都赶走了。他日夜饮酒,但举事无所变更,全遵循萧 何时的条文。卿大夫见他不理政务,都想劝谏他,但凡是来者,他便饮以醇酒,一直到大醉而去,没有开口说话的机会。

他的儿子 曹窋,为中大夫,被惠帝怪责,因为认为他欺自己年少,便对 曾孙说:“你回去这样问你父亲:高帝刚刚弃群臣而去,你每日饮酒,不理政务,是怎么忧虑天下事?”

于是 曾孙回家按惠帝所教问了,但遭到了父亲二百鞭打,说:“天下大事,不是你所应当议论。”在朝廷上,当惠帝责怪 他打儿子时,他迅速叩头说:“陛下自己看谁更高明?”惠帝回答说:“我哪里能跟高帝比。”接着又问,“我与萧何哪个更有能力?”惠帝回答说:“好像君不如萧何。”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在个人方面,有“自知之明”,国家方面则保证了政策的持续性,使人民能更好地休养生息。在用人方面,即遵循道家的原则,并非压制创新精神,而是在当时的情形下,只要“尽心守职,无失其常”。同时注重团结和宽容,使得国家能够安定下来。

曾经离开齐国返回朝廷之前,他特别叮嘱后任丞 相,“刑狱和市场托付给你,请千万不要多加干涉。”后任丞 相询及治国是否还有比这件事更重要的事物?然而答案是“No”,因为这些事情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如果管理过严,那么坏人就没有地方藏匿,他们就会出来兴风作浪,从而危害国家安全。这体现出了两种策略——开拓创新以及守而勿失——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它们。一句话,可以概括他的治国哲学:视现实情况而定。

《史记》中记载称:三公共坐于堂前,其余官吏散坐于旁侧,以待命;公车驾至,则各升堂立于其列席;车驾既入,则卑官先退;诸侯、大夫、博士以下级降座焉;至尊王侯则坐其中席,或就旁门望风色也。而此等制度既设已久,用之未尝废也,所以法令简易,不烦民力,此乃古今所以贵顺德行仁政者也。当初许多士大夫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显示自己的才华,但是往往不会达到预期效果。而曹 参 的 “不治 事”实际上是一种智慧,它通过一种特殊的手段实现了一种平衡,让一个时代能够和谐发展,对于政治家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