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的无为之为道德经精髓犹如水行不留迹

曹参:道德经精髓中的“无为之为”,比喻其治国之术。秦末汉初,英雄辈出,但能善始善终者,唯有曹参。虽以布衣百姓时与萧何相善,后来汉高祖定元功位次时,被推为第一,但因鄂千秋的反对,结果萧何居首,曹参第二,此事足见他对萧何的了解,也表明他的知人察事之能。

曹参接任相国后,对那些言语文辞上苛刻深求的人,都赶走了。他日夜饮酒,不理政务,只遵循萧何时的条文。卿大夫见曹参不理政务,都想来劝谏,他则饮以醇酒,让他们大醉而去,没有开口说话的机会。

曹参见别人有小过失,就掩饰遮盖,因而大家都相安无事。他的儿子曹窋曾被惠帝怪责,以为他欺自己年少,便让他问父亲:“高帝刚刚弃群臣而去,你身为丞相,每日饮酒,不理政务,是怎么忧虑天下事的?”

当惠帝责怪他打儿子时,曹参叩头说:“陛下自己看与高帝相比谁更高明?”惠帝说:“我哪里能跟高帝相比。”于是,“于己有自知之明”,于人能“难得糊涂”。

那为什么曹参“不治事”呢?只因当时大乱初定,不生扰民。他在个人方面是有“自知之明”,国家方面保证政策持续性,使人民休养生息。在用人方面,他似乎遵循道家原则,并非压制创新,而是因为百姓实在经不起干扰,所以只要尽心守职、遵而勿失就好。

当初,他离开齐国返回朝廷前特别叮嘱后任丞相:“刑狱和市场不要多加干涉。”这件事体现了他的为人和为官两种策略,即不可逼人上绝路及料敌机先、未雨绸缪。这也是道家精神的一种体现。

如何选择开拓创新还是守而勿失?应当视情况而定。在《史记》中,有百姓歌颂其清净使民宁曰:“萧何法画一;曦若代之守勿失载清净民宁一。”盖棺论定,确实没有错。而且,其治国方式,如同道德经中的精髓,可以称作一种另类启示,对于我们今天仍旧值得思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