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的无为之为道家名言及解释犹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秦末汉初,英雄辈出,是不缺人才的。但能出将入相,而且善始善终者,似乎唯有曹参。曹参为相以“不治事”闻名,却被誉为“贤相”、“名相”,应该是有独到之处吧。

史载:曹参与萧何相善,被群臣推崇,但因鄂千秋的反对,结果萧何居首,曹参第二,此事导致两人有了隔阂。不过,当萧何临终时,他推荐曹参为相,而在得知萧何病死后,曹参立即收拾行李准备进京,这足见他对萧何的了解,也足见他的知人察事之能。

接任相国后,曹参选来木讷厚重长者为丞史,对那些追求声誉的人都赶走了。他日夜饮酒,不变更举事,只遵循萧何时的条文。卿大夫想劝谏他,但被用好酒醉倒,不给开口说话的机会。

他的儿子曹窋曾被问及父母间的事宜,但遭到了父亲二百鞭打,因为天下大事不是儿子所应当议论。这也体现了他对于自己的职责和能力认清界限。而当惠帝怪罪于此时,他巧妙地转移话题,从而避免了更多纷争。

从这些记载看来,至少可以看到两点值得学习:自知之明和难得糊涂。在个人方面是有自知之明,在国家方面则保证了政策的持续性,使人民能更好地休养生息。他的用人之道似乎遵循道家守拙、尚愚原则,并非压制创新精神,而是在当时情形下保证民安,以尽心守职、遵而勿失。

在离开齐国返回朝廷前,他特别叮嘱后任丞相:“我现在把齐国刑狱和市场托付给你,请你千万不要多加干涉。”这也体现了他注重团结崇尚宽容,以及料敌机先、未雨绸缪的心思。这件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其人的品德,即不可逼人上绝路;二是其作为官员的心法,即守而勿失也是策略之一如何选择才对呢?应当视现实情况而定吧。

《史记》载:参与代汉高祖三岁……百姓歌曰:“萧公法度严整,如画图一笔;参与继承政教,无改易,无忘前贤。”盖棺论定,参与没错。此乃一朝天子一朝臣,有意同前任对着干往往不理想,而参与的“不治事”,实际上是以“无为”来实现有为,对于位高权重者是一种启示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