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道教修行的深邃奥秘,揭秘无欲则刚的真谛——与天然道观共话中和之道
在2020年12月24日,中国道教协会第十二届玄门讲经活动在北京举行。本次讲经以《太上洞玄灵宝中和经》为主,深入阐述了新时代道教及道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修行观。"中和"思想一直是道教核心要义,但不同历史时期对其解释各有侧重。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中”,一个是“和”。何谓“中”?它意味着中心,是相对于四极八方而言。在这个中心位置,无论向哪个方向看,都离不开这一点。这就像一张白纸上的黑点,从这个点延伸出无数条直线,每一条线都从中心向外延伸,但随着长度的增加,它们也离中央越来越远。
当我们学得更多、懂得更多,我们是否还能记住起初的心境?当我们的见识变得更长,我们是否还能回忆起那最初简单的点(初心)?但现实往往让人们忘记这份初心,而他们追求的是名利,不再追求最初的心境。此时,他们可能会回答不是,因为他们已经被智慧所吸引,与此同时,他们也逐渐远离了那个中心。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结束。根据古代圣贤的话语,“物极必反”,告诫我们回到朴素。即使站在南北两个极点上,无论走哪个方向,都是在远离极点而趋近于中的过程。这正如修行一样,不管祖师提供多少法门,只要保持一念向道的心,就可以重新开始,即便经过千万条岔路,也只需一念升起,便可达到目的。
因此,在修行中,有句话叫做“凡心死,道心生”,指的是理解什么是凡心与什么是道心。在天地万物之间寻找相同的本质,并非仅限于穿戴成仙进入深山老林,而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如果能够明白自己内在的转变,那么即便身处红尘,也同样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最终,“中和”二字表达出的修行要义很明确:不偏执于任何一种方法,而应该通过外界相互影响悟到本来的自我。这才算真正理解了修行的精髓。而所有这些不同的说法,最终都是为了达到同一个目标——体验到大自然的一致性与统一性。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不再区分己我,不再认为自己的想法比他人的更重要或优先,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齐一"状态,即万物成为了一体。我作为一个人,我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一部分,所以每个人都是众生的镜子,用来映照我们的内在世界。
标签: 道德经里说德行的句子 、 道家思想都有谁 、 大道至简衍化至繁意思 、 无有无不有无为无不为 、 何为大道至简法则